第P07版:莆田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过去一年 我们追过的现场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去一年 我们追过的现场

2011年12

月8日P2版
日A5版2011年5月21
2011年12月3日,许多人想尽办法,才救出一头被困的牛
 

N本报记者 黄凌燕 李伟强 蔡学伟 吴智飞 马俊杰 文/图

一年光阴,倏忽而逝。我们不会忘记,一年来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光。我们不会忘记,一年来曾被我们探寻的现场。一起车祸、一次火灾、一幕救儿场景……都是我们追过的现场。带着夏天般的激情,我们一直在路上。现场难忘,因为那是我们和真相的零距离接触。

我们的每一位记者,都在用汗水、用心记录现场,还原真相。真挚的文字,感人的图片,我们从现场为读者记录下很多难忘的时刻。希望我们的记录,可以让更多人如临其境,持续目击事情的演变。有些现场,每每忆起,如沐春风,我们和大伙共同分享。有些现场,想来隐隐作痛,让人挥之不去。

耕牛发疯一头牛困扰一群人

要问世界上最憋屈的事是什么,琼峰村受伤村民告诉你,那就是险些丧命,却投诉无门,哑巴吃黄连。

要问世界上最无奈的事是什么,琼峰村其他村民告诉你,那就是牛在山上,却无法下山,咫尺却天涯。

2011年12月3日,气温骤降,涵江区大洋乡琼峰村村民们担心山区降霜,放养在山上的耕牛会受冻,当天上午11时许,8位村民一起上山寻牛,想把牛牵回家避寒。不想,一只耕牛突然像“斗牛”一样冲来撞人,导致三个村民身受重伤。

在琼峰村采访时,原打算到事发现场看看,不想一入村,村民们都表态山上有“疯牛”,谁也不敢上山。记者只能改变策略,在村子里采访。记者向当天一同上山的村民们了解情况,尽可能还原现场,却在采访中了解到,村民们都在担忧,随着新一轮的冷空气降临,山上的其他耕牛会冻死。当地的牛医也在担心,这种疯牛病会传染,导致其他牛也发病。一旦牛集体冲破栅栏冲下山,那后果不堪设想。

耕牛连伤三人,这还是第一次发生。怎么处理,成了琼峰村村支书肖征平的难题。无奈之下,他把情况向乡政府反映,寻求解决办法。同时,考虑到山上的牛具有强烈攻击性,村里也向公安机关求助,采取措施,确保村民的安全。同样不知所措的还有大洋乡派出所的民警,由于从没处理过类似事件,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牛”问题。

要问此次采访最纠结的事是什么,记者想说的是,记录了一群人的困扰。伤者的困扰,其他村民的困扰,牛医的困扰,村支书的困扰,民警的困扰。而记者能做的,就是传达百姓的困扰。利用报道,引起关注,引发探讨,集思广益,解决困扰。

岳公桥底“车震”下的老人生活

2011年12月初,由于一个采访任务,记者从莆田岳公大桥下绕行而过。当时,记者只看到桥下有一些崭新的水泥房,一度以为是仓库之类的临时建筑。但是,记者返回又途经桥下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正提着一袋豆腐和葱打开水泥房铁门,她缓缓将门关上。此时,记者才恍然大悟,岳公桥下竟有人在此居住,而且是耄耋老人。于是,记者决定报道栖身桥下老人的生活状况。

巧合的是,记者采访时又遇到那个老婆婆。她姓邹,自从嫁到新溪村后就再也没有移居过,在采访过程中,她一直都很平静。邹婆婆娓娓道来她的生活,包括这个住处的尘土、噪音、生活起居的困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邹婆婆有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生活比较艰难,因此老人留守在家。恰逢片区改造,邹婆婆的家也在拆迁范围。由于忌讳老人死在出租房内,许多人家都不愿意把房子出租给老人。因此,邹婆婆最后选择把家安在桥下临时房内。

诱人鸭爪藏着惊人的猫腻

七八十个白色的塑料大筐、十多个红色的大盆子里堆满了鸭爪、鸭翅的半成品,盆子、箩筐被随意放在地上、桌上,没有任何卫生防护措施,几米外就能闻到扑鼻的香气,夏日炎炎,房间里却没有一只苍蝇和蚊子。这是2011年7月20日记者跟随莆田市城厢区工商局,前住该区下黄新村一地下鸭爪加工黑窝点检查时看到的情景。

当时正值夏季,是鸭爪销售的旺季,看到上述“平静”的情况,记者有些纳闷,联想到城里小商贩、大排档上的鸭爪,记者顿时有一种不寒而栗之感。为了让市民们了解“黑鸭爪”的生产情况,对不安全食品多一份戒心,记者决定深入采访。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内幕,制作鸭爪的房间里之所以不见蚊蝇的踪影,是因为鸭爪大量使用某种有驱蚊效果的添加剂,这种添加剂一旦大量进入人体,将对人体产生很大的伤害。这些鸭爪的来源也存在很大问题,即使是放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冰柜中保存,仍有一些还未制作的鸭爪上长出了细细的白毛,显然已经发霉……

随后,记者将采访中了解到的内幕做了详尽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为市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上了一根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媒体做为一种舆论“公器”,能褒扬社会风尚,同样也能揭示社会丑恶,在眼下这个食品安全日益凸显的社会,它将通过记者的犀利眼光和敏锐嗅觉,为百姓筑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房屋倒塌母亲将儿搂在怀

2011年5月20日上午,记者接到一条新闻线索:凌晨时分,秀屿区笏石镇前线路有4家店面突然垮塌,有一对母子被压在里面,具体伤情不知。大约一个小时后,莆田新闻中心两名记者来到房子垮塌现场。

20日凌晨,林秋云整理完新进的服装后,打水给7岁的儿子洗澡。凌晨1点10分左右,林秋云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她马上把孩子搂在怀中,用后背保护孩子,她和孩子都被压在废墟下。“什么都没想,就想要保护儿子。”采访中,林秋云这句话一直在记者耳边回响,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记者。

儿子毫发无损,母亲却遍体鳞伤。闻讯赶来的群众将母子从废墟中救出,当时林秋云头部鲜血直流,迷迷糊糊中得知儿子平安无事后,林秋云就昏迷过去了,随后被送往医院。

母爱的本能让人感动,让人佩服。服装店的房子虽然倒了,可林秋云却为她7岁的儿子撑起一座永不倒的母爱心房。他们说得没错,林秋云是个伟大的母亲。这次采访看到的不止是新闻现场,还有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