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陈盛钟 黄凌燕 李伟强 马俊杰 文/图
在海都莆田版众多新闻中,有这样一种新闻格外受宠,这就是我们的镇报之宝——民生类新闻。这类新闻,读者喜爱,政府疼爱。读者喜爱它的贴近,部门疼爱它的提醒。
为着这份疼爱和喜爱,我们用尽心思,走基层,听民声。我们努力,让读者远离焦虑烦躁,为部门转达民情民意,我们是联系政府与读者的纽带。一年来,大多数关乎民生的民情问题报道,都得到了答复和解决,结出了完善、改进之果实。
今后,我们还会坚持用民生的视野,关注新闻大小事。我们有义务,将政府的政策、规定告诉市民。当然,我们有信心,我们的民生报道,将对当地政府帮忙不添乱,为读者解惑不加愁。
一次疑问新建跨海供水管道
去年11月,当接到湄洲岛居民关于岛上自来水出现怪味情况的反映时,记者有些将信将疑。记者带着种种疑问,踏上这座美丽的海岛进行调查。
在湄洲岛塔林村等地了解情况时,记者发现,虽然自来水的颜色并没有明显变化,但尝起来水中确实有股又咸又涩的味道。同时,居民们用自来水做成的白米饭,果真有苦咸味,烧开水的壶底也有一层白白的沉淀物。难道是自来水中被渗入了某种东西?是海水吗?
湄洲岛水电公司并不避讳事实的真相,公司一位负责人说,经过十多年的使用,跨海供水工程的海底管道出现了破损渗漏,当管内水压不够时,海水就会渗入管道内。此前,岛外在修复一段主管道,海水也因此乘虚涌入海底的供水管道。恢复通水后,自来水难免有异味出现。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此后自来水的怪味也渐渐消失了,但记者仍然有些担心,这段破损的海底管道还能撑多久?下次停水后,还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
前些日子,好消息传来,湄洲岛管委会决定投资新建跨海供水管道,管线全线总长约10公里,其中跨海段全长3.7公里,日供水能力达2万吨。而且,该项目还被列为今年莆田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一次体验久坏的红绿灯亮了
荔城北大道与荔园北路交叉路口的红绿灯处于停摆状态,已有两个月时间,而此处车流量较多,交通繁忙。
2011年10月12日,接到市民的反映后,记者来到该路口了解情况。
记者在路口观察了半个小时,发现许多司机并不是那么自觉,遇到斑马线并没有提前减速,看到没人就飞奔而过,这样的情况,行人的安全最没有保障。为了体验行人过马路的感受,记者特意走了回斑马线,三十多米长的斑马线上,不知道往道路两边看了多少回,担心直行跟转弯的车辆同时冲过来,整条路走得胆战心惊。
没有红绿灯确实非常危险。体验过后,记者来到莆田市交警支队秩序科,将该路口的情况反映给相关负责人。秩序科民警告诉记者,该路口的信号机不能正常工作,交警部门正着手预订信号机,近期将会更换设备。
大约一个星期后,报料的市民打来电话,高兴地告诉记者,该路口的红绿灯已经恢复正常了。
一直较真就为了200米的路
市区学园北街肿瘤医院路段一段200米长的“断头路”,在修了两年多时间之后,却一直未能修通。
去年9月中旬,记者第一次介入调查此事时,市住建部门为这段“半拉子”工程给出了建设资金没有到位,所以工程陷入停滞的解释。
国庆节过后,记者再次经过这里时,发现施工队重新进驻现场,并展开沥青路面铺设作业前的准备工作。现场施工负责人说,海都报的报道引起市领导重视,因此住建部门要求他们尽快恢复施工,还表态建设资金已经在筹措之中,“月底前,肯定能打通学园北街”。
然而,原先承诺的“10月底通车”的说法再次成为泡影,施工队也再次撤走。这一次,住建部门回应称,还是因为资金紧张,只能等另外几个项目开工时一起开炉搅拌沥青并进行铺设,这样会节省成本。
11月22日,记者第四次报道学园北街修路的事情,城投公司在路面上设置了路障,还称路面沥青施工可于23日正式启动。“如果天气晴好,5天就能完工,最迟8天之后,学园北街将彻底打通。”这次真的没有食言。
一通电话抢救了700年文物
2011年11月21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滔祠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章坤联系记者:因下水道管道堵塞,污水渗透到黄滔祠,如果事情再得不到解决,黄滔祠墙体有可能倒塌,后果不堪设想。
是谁让百年文物毁容呢?在调查中,涉及此次事件的黄滔祠管委会、附近的集资房户主和品津大酒店三方各执一词。
11月22日,本报刊发了《700年黄滔祠墙体渗污水已两月》的报道。随后,记者对导致黄滔祠墙体渗污水一事的源头进行了追踪,古祠堂毁容,原来是化粪池干的。之后,本报又对黄滔祠如何抢救作了报道。
事后,黄章坤告诉记者,海都报的报道有始有终,首篇报道出来后就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隔天就召集事件三方代表开会进行协调;11月26日,开挖下水道寻找责任方,并进行清理。下水道开挖后,查出来是附近集资房的三十多户居民和品津大酒店共用的化粪池遭到堵塞,才导致污水溢满,发生渗漏。
黄章坤对记者推动问题解决起到的作用连声道谢,他说,黄氏宗亲也因此得到鼓舞,大家踊跃捐款,修葺黄滔祠,抢救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