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9版:财经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闽保障房提倡“混居格局”
多渠道金融服务助力企业上市
“五一”榕楼市签约量同比缩两成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5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闽保障房提倡“混居格局”
引导不同阶层在同一小区混合居住;在全国首推保障房“和谐人居”建设导则
杰清 漫画
 

N本报记者 杨永敏

本报讯 保障房建设倡导混合型住宅居住格局,引导不同阶层人群在同一小区混合居住,照顾困难群体优先在小区就业,小区配套公益性、让居民共享小区设施。日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福建省保障性住房“和谐人居”建设导则(试行)》(下简称《导则》),提倡建设具有“格局开放、设计精细、设施共享、环境友好、管理互助”的新型保障房居住环境。据了解,这也是全国首个保障房“和谐人居”建设导则。

小区隔墙不宜设置实体围墙

根据《导则》,保障房建设应注重格局开放性,注重与相邻街区及城市资源、空间、人文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联系、接纳与融合,资源共享。倡导混合型住宅居住格局,引导不同阶层人群在同一小区混合居住,让所有居住者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增添生活价值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新建普通商品房小区应当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鼓励保障性住房小区配建一定比例的普通商品房。

小区选址应符合城镇规划、建设等要求,充分考虑低收入居民就业和生活的方便,优先选择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较完善以及交通便捷的区位,确保居民生活出行方便。已选址城市较偏远地带的小区,要补充完善公共交通等生活配套设施。

小区隔墙宜采用通透式围栏或绿篱等围合形式,不宜设置封闭式实体围墙,实现小区内外绿地景观衔接共享。小区入口处宜设计成传统的步行街、社区广场或中心庭园,以提高小区开放度,扩大公共交往空间。

公共配套注重非营利性

小区配套足,但是运动、娱乐等设施很多都要付费,这是目前很多小区的问题。在这个《导则》里则提出,保障房小区要“设施共享”,即按照非营利、开放式、大众化的原则,建设完善小区公益性、共享性设施,满足居住者对公共配套设施的基本需求。

小区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应独立设置,满足小区儿童就近入学的需求。要充分考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需求,促进残疾学生和正常学生的融合。小区内应合理配建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大众化、开放式的室内外文体活动场所,以及适合老年人和儿童室外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小区邮局、银行网点、超市、理发、餐饮服务等商业功能配套基本齐全。宿舍类公共租赁住房宜配建集中洗衣房、公共食堂等。

此外,充分发挥设施集聚效应,小区商业用房、物业用房、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宜临近小区出入口或社区中心点相对集中设置,形成商业街或港湾式商业场所。小区停车位设置宜结合绿化设置机动车、非机动车库(棚),存放数量应针对居住对象统筹考虑。

小区内就业岗位优先照顾困难群体

在《导则》中,其提倡的“管理互助”比较受人关注。“管理互助”,是指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市场提供商业服务的基础上,鼓励居民开展志愿互助服务及邻里关爱互补服务。

根据《导则》,鼓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及时发布小区内外劳务、家政用工需求等服务信息,提供居民就近就业信息和机会。照顾困难群体优先在小区就业,参与秩序维护、清洁卫生、绿化养护、家政服务等工作,增强小区居民邻里关爱意识。小区内配建经营的零售商业店铺、便利店等,要优先考虑安排小区生活困难居民就业。

鼓励小区建立各类互助管理组织和弱势群体帮扶机构等,完善小区互助自治功能。设置小区社务公开栏、宣传橱窗、综合信息平台等,反映居民诉求,引导居民广泛参与小区事务管理,实现小区管理服务共建共享。

交通提倡公交优先

小区交通资源配套提倡公交优先,出行方式应以大运量公共交通为主,并与非机动车道等慢行交通互补,提高出行效率。小区宜有通往公共交通站点、邻近小区或主要公共设施的便捷安全的慢行线路,并宜与城市慢行系统有效连接。

楼栋之间不宜采用实体围墙分割,宜利用走廊、庭院、广场、道路及建筑入口、架空层、平台等设置公共交往空间,便于小区居民自然交往。

单体建筑楼层宜设计廊道及采取底层架空形式,楼栋建筑之间宜设计连廊等设施;鼓励在小区设置两层式连廊,将住宅与生活服务设施、公共交通及周边设施进行无缝对接,发挥廊空间、架空间的交通和交往功能,提供居民休闲场地,增加居民交往机会,方便老人、小孩室外活动休憩。

重视无障碍设施设计

“设计精细”,是指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资源节约、适度创新的原则,住宅户型设计注重人性化和适用性。宜针对居住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不同户型结构,合理设置户型比例,创新平面布置、功能使用等方面设计,扩大保障对象的选择性。

充分考虑住房全寿命周期内使用功能调整的需求,优先选用可划分空间的结构体系,为住房适用空间的可变性、灵活性创造条件,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应兼顾耐久性、安全性、适用性和舒适性,控制建造成本和维护成本。重视无障碍设施设计,鼓励小区设计适合残疾人、老年人居住的无障碍住房,方便特殊群体的居住及出行需求。推广绿色建材,倡导绿色施工,推行绿色装修,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庭院路灯应用等。

充分利用边角地设置绿地

《导则》提出,应注重保障房小区绿化及人文景观、慢行系统、休憩场所、环保设施等建设,设置便捷的慢行系统,包括步行和自行车道,宜通过楼栋间小路、组团间道路及小区间道路的设计,构建连续的小区慢行道路系统,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廊道等,与主要公共活动场地相连。适当设置老年人休憩、儿童嬉戏、中年人晨练等休憩设施与场所。

结合建筑形态、环境景观和使用功能,建设完整的小区绿化系统。提倡小区内配置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地面停车区域宜建设绿荫停车场。充分利用小区内的边角地设置绿地,控制绿地内的硬质铺装面积。

小区入口处应统一设置社区导示牌、公共信息发布栏等,主要标志标牌应美观、醒目,与环境相协调。小区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垃圾分类收集点、中转站及公厕的选址要考虑方便整个小区居民使用,提倡在沿街商铺、公共绿地、商业街区及公交场站等人流量较大区域,设置附属式公厕,并设置明显的指引标牌。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