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国内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大教授钱理群:北大等一些大学正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5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大教授钱理群:北大等一些大学正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

 

N中国青年报

核心提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日前,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语出惊人。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表示,大学财务危机已是全球性问题,大学必须从精神到物质的追求上返璞归真。

1.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问诊大学

4月22日,刘道玉教育基金会在北京举办“《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

刘道玉一直是教育改革的出头鸟。1981年,48岁的刘道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其后,他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自由转专业制、导师制等。刘道玉还给武大带来民主自由的全新校风。这次研讨会,与会嘉宾大多是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顾明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他们不仅讨论当下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更是努力为改变现状开出药方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刘道玉呼吁:大学财务危机已是全球性问题,大学必须从精神到物质的追求上返璞归真!

2.“第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在班级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刘道玉认为,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正是在应和刘道玉“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的观点时,钱理群说出了文章开头所述的惊人之语。

3.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朱清时说,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

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地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4.教育需要乌托邦

刘道玉认为,大学必须返璞归真。要彻底摒弃豪华办学的做派,使大学回归到中世纪的模式,因为那时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研究项目并不需要经费,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重大发现不需要一分钱。因此,当代一味地追求豪华、浮躁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精神丧失殆尽。

西南联大的案例屡屡被提及。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间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她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

“教育需要乌托邦。”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说。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一叶知秋

本期主持 谢秋莲

不仅是大学的错

钱教授的惊人之语其实就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另一种注解方式。这里的“文化”其实只是一些巧言令色的包装知识而已。而我们的一些“大学骄子”,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种包装文化,用精致手段掩饰“利己”目的。

只要不损人,利己主义本无罪,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是粉饰利己、行损人之实,因此危害甚大。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不是在大学一蹴而就的,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结出的“果”。功利教育自出娘胎之初就无处不在。

不仅是要找回大学的理想,更要重新认识“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源,引导激发人之为人的独立自主互助等品质。实际上,如果没有基础教育的改变,大学的改变就是不可想象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