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6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可笑的“被提名”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5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可笑的“被提名”
——“作家曹乃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被证伪
“被提名”的曹乃谦(左)与诺奖评委马悦然
中文版《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一书瑞典文版先于中文版面世
躺着也中枪 冰儿萧萧/图
 

N本报记者 宋晖

本报讯 4月26日开始,直至“五一”,一条“山西作家曹乃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在网上被疯传。报道称,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初选工作日前已经全部结束,山西作家曹乃谦的作品入围复评的20名之列。作家曹乃谦就这样突然地、意外地走入公众视野,“躺着也中枪”了。

虽事后被证明是个哗众取宠的、甚至有点弱智的假新闻,但读者和网友还是有兴趣知道这个弱智的策划是谁炮制出的?曹乃谦是谁?他有什么作品?真的好吗?诺奖的评委口味有多特别?

曹乃谦这样的作家,山西不下50个

记者联系了山西一位资深文化编辑,他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曹并不是个好炒作的作家。“网上传了一片,《大同晚报》和《三晋都市报》发出来,才热了一下。后来我打电话给他,他不接,直接躲到乡下去了。如果是炒作者,这时候应该很热衷于曝光。”

著名作家李洱对曹有过一面之缘,他在微博表态:“知道曹是个好人、老实人,请不要随便拿老实人开玩笑……”

“老实人”的判断基本可以成立,另一位太原的媒体人也作出类似的评价:“基本算是靠谱的人,之前仅是打电话有过几次采访,感觉很谦和。看过他的小说,是原生态的晋北风情,看了很压抑。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但靠谱、老实的人,也并不能就此判断他小说的成就。《山西晚报》副刊编辑谢燕告诉记者,曹的出名是因为马悦然,马很喜欢山西的李锐和曹乃谦。2005年还专程去看曹,在各种场合夸赞他的作品,曹的“被提名”也不止是今年,2008年,甚至还曾出现过一个纯粹搞笑的“新闻”段子,以媒体记者的口吻发出了长篇消息,“报道”了曹乃谦获得了当年诺奖。

“他多数时间年在大同,很少来太原,作协的总结里,肯定会有他一笔,我记得他是山西第一批签约作家。”谢燕印象比较深的是赵树理文学奖恢复以后,曹的《到天黑想你没办法》参评时争议挺大,大家认为写得好,但有的人觉得严格意义来看,那并不算长篇。

出版圈的从业者也多不认识曹,而一位纯文学杂志的主编告诉记者,没见过他的作品,也并不知晓有这么个作家。而一位著名山西籍作家告诉记者,“像曹乃谦这样的作家,山西不下50个。山西古来重文学,爱写的人不少。”

而对曹乃谦的认识,福建作家陈希我则认为:“作品还不错,有中国特色,马悦然喜欢,所以说如果真被提到名,虽然惊讶,也未必太惊讶。当年高行健也是由刘再复推荐到马,马推荐,就得了。”

“跳梁小丑”:只为娱乐文坛

这个看似“弱智”的消息之所以流传开来,源头是一个张姓80后“作家”。谢燕告诉记者,各地不少文化记者最早都是收到了张转发来的消息,他的消息中“被提名”者其实是两人,一个是曹乃谦,另一个是他自己。大多数媒体对之前涉嫌炒作“马悦然翻译门”和“严歌苓获诺奖”前科的张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一个跳梁小丑。因而将其过滤掉了,而不知情的大众读者则开始关注起中枪的曹乃谦来。

对于炒作说法,张并不否认,接受采访时说:“第一是为了娱乐文坛,文坛太沉闷太枯燥了;第二是为了宣传曹乃谦与我自己。”张说,炒作的理由是网友和媒体盲目跟风,只去追捧那些所谓文坛大腕,而忽略了“草根作家”。对于媒体将其过滤,而把聚光灯照向曹,张倒也“想得开”:“这次能让曹乃谦‘出名’,能让他和作品得到更多出版商关注我已心满意足。至于我,还年轻。我和曹乃谦之间互不认识。我们只是同样被埋没了的民间遗珠。”“民间遗珠”一说,读者也大可“过滤”。

曹乃谦: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有媒体报道,远在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先生的夫人、曹乃谦小说台湾版书籍规划人陈文芬女士证实了所谓提名为伪,她表示,国人以解读茅盾文学奖的方式来想象诺贝尔奖了,因为诺奖从无宣布二百名、二十名或者五名的规矩,否则何必保密50年(诺贝尔基金会公告曾确立大奖提名保密50年的规则)。“曹是非常好的小说家,这是毫无疑问的。曹的译作,瑞典多位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读过那是千真万确的。”

而曹乃谦也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来回应传言。记者电话采访到了现居大同的曹乃谦。曹告诉记者,他对此事毫不知情,这两天铺天盖地的电话让他感到异常困惑,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对于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事,他本人事先没有得到任何方面通知。对于该消息的真实性,他也并不清楚。

37岁开始写小说,作品带着泥土气

在国内,曹乃谦并无太高知名度,在他第一本小说《最后的村庄》出版时,他曾说:“这本书最早是自费出的,花了1.2万,只印了1000本。”曹乃谦承认自己不是那种会自我包装和推销的人,甚至被翻译介绍到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瑞典等国也都是“命好,遇到贵人”所致。

63岁的曹乃谦,供职于山西大同市公安局,但他直到37岁才真正做起小说来。“我写小说是跟朋友打赌而开始的”,曹乃谦说,他的第一篇小说《我与善缘和尚》发表在大同的《云冈》上,第二篇也是,朋友就说你那是有熟人,有本事给外省市的杂志上来一篇。曹乃谦正不知道外省市的杂志该给哪儿,一次笔会遇见了汪曾祺。汪老一看说:好!汪老问曹:“像这样的题材你还有吗?”曹乃谦说多的是。汪老说:“好!你继续写。写完我给你写序。”让曹遗憾的是,《温家窑风景》写完了,汪老却去了另一个世界。“我想,那一定是我小说里的雁北高原的原生态和泥土气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马悦然喜欢曹作纯属个人口味

出版圈的人士判断,曹是被利用,之所以有利用价值,是因为曹与老外马悦然有过交往。

1991年,身在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汉学家马悦然,看到《山西文学》上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系列小说中的5篇,喜欢得不得了。将这5篇翻译成了瑞典文,并给曹乃谦写了一封信。

“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会和马悦然认识。”曹乃谦说,那天,他接到了一封从《山西文学》转过来的信。过了一段时间,马悦然再次托夫人给他写了一封信,并将稿费附上。之后,两个人开始陆续通信。

早在1988年,对沈从文作品非常迷恋的马悦然就曾无数次试图说服瑞典学院破例把诺奖授予死去的人,在发现曹乃谦后,马悦然宛如发现了另一个沈从文,对他推崇有加,不止一次地说:“曹乃谦是山西一名普通警察,但在我看来他也是中国最一流的作家之一”。

2005年10月,81岁的老人专程从瑞典来到山西。不过,曹乃谦说,在他们的交往中,马悦然从来没有和他谈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事情。曹乃谦说他也不会做这种幻想,“只有傻瓜才会这么想。”

□短评

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哪?

有评论称,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已经建构起一个自成体系的链条,媒体、作家、评论家、出版机构、书店,甚至是一些地方官员都是这个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组成了一个奇妙的利益共同体,说他们中的一些人患上“诺奖情结综合征”并不为过。

“诺奖情结”就像一股暗流,平时看不出丝毫动静,在不经意间它总会露出峥嵘,显示其倔强生存的秘密。而在这个“情结”面前,作家被无情地利用,而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被一点点消减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