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青年报
本报讯 “余老师这次真受了冤枉!”余秋雨私人秘书金克林昨天愤愤地对记者说。他所指的是,余秋雨时常会“倾情推荐新书”,而这件事余秋雨本人根本不知道,余秋雨被冒名了。
现在,名家“被荐书”已近泛滥。结果是,图书腰封所谓名家荐书起码有一半是假的。这是对图书信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名人出离愤怒:我们“被荐书”了!
在很多读者眼里,余秋雨现在很忙,因为人们看他总一个劲儿地忙于力荐各类新书给读者。“这真是大大的欺诈啊!”余秋雨私人秘书金克林昨天对记者说,“余老师从来没有推荐过书,这些所谓‘推荐’,都是书商硬塞给余老师的!”
记者在网上找到的一份“余秋雨教授倾情推荐”的书单里,5部新书,开首第一部就是余秋雨自己撰写的《中国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自己力荐自己的作品,这比较罕见。而其他4部图书也都是闻所未闻之作。
“余教授要么推荐自己的作品,要么帮烂书做广告,真有意思。”已经有读者对这份书单表示了揶揄。对此,金克林很不满,“余老师这次真受了冤枉。这些‘推荐’都没有得到余老师的授权。他们将这么傻的书都往余老师身上推,将来再把非法图书推给余老师怎么办?我们会采取法律措施!”
据记者观察,现在各类所谓“名家荐书”铺天盖地,但其中有几本书真出自名家法眼,而非假托名家之名,很值得甄别。
上个月,一份《李开复寄语大学生:大学必读的十本书》的“荐书榜”在网上热传,被很多读者奉为宝典。结果还是李开复亲自在官方微博上辟谣:“十本有两本肤浅、一本过时、三本电影改编,两本没读过、两本没听过,没有一本是我认可的。”
据了解,很多名人都正在遭遇“被荐书”的窘境——他们的名字被堂而皇之地印在一些烂书腰封上,有时还会“被迫”说几句推荐语,不仅没有推荐费可拿,还得承担读者“某某就这眼光”的指责。
书商“小算盘”:手头有对应“名家库”
作为图书营销的一种方式,书商为了炒热一本书,往往会请一些名家来做推荐。一开始书商还很认真(比如出版人路金波几年前曾将他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四棵杨》寄给将近100位名家看,请他们作推荐),但渐渐的,这份严谨就淹没在“冒名荐书”的不正之风里。
“名人都很忙,他们根本没空看你寄过去的书,当然更不会随便写推荐。所以现在很多书商就开始亲自操刀。”出版人李德明对记者说,“那些腰封上的推荐语,起码有一半都是假的。”
既然书商要“亲自操刀”,在名家中找荐书的“冤大头”是关键,几乎所有干此类勾当的书商手上都有一个“名家库”。据记者所知,在书商圈有“小说就找贾平凹,励志就找李开复,经管就找潘石屹”之说,说的是,出书就找种类对应的名家荐书,当然这些均为“冒名荐书”,名家全不知情。
为什么“小说就找贾平凹,经管就找潘石屹”呢?一个书商曾私下对记者解释说,像贾平凹和潘石屹这类名家都是广泛“被荐书”的,一旦察觉自己被冒名,他们一般只会忍气吞声,因为根本告不过来。而记者发现郭敬明“被荐书”的情况就比较少,这个书商说,郭敬明法律意识强,少不了会打官司。
退一万步,如果真遇到“被荐书”的名家前来兴师问罪,书商也有“耍无赖”的应对之策。有“腰封小王子”(经常“被荐书”)之誉的梁文道有一次实在忍无可忍,打电话质问书商,只听电话那头不紧不慢地答道,“你怎么确定全中国只有一个‘梁文道’?”
读者很无奈:受误导后不敢再相信
名家荐书原有其合理性。一个读者因为喜欢某名家的风格,自然也很可能喜欢上这个名家所推荐的书。然而在“被荐书”泛滥成灾之下,这个“合理性”完全被欺骗所利用了。
一位读者向记者抱怨,她因为崇拜李开复,而买了能看到的“李开复推荐”的所有的书,结果发现这些书根本不是李开复风格,而且很烂,“当时真是对李开复失望至极,后来才知道李开复也是被冤枉的。”
除了自己的眼睛,还能相信什么?从“书名党”到枪手泛滥,图书的信誉已经损耗殆尽。在法律监管尚存漏洞的情况下,面对满目的图书,读者现在所能做的,也许仅仅是依靠自己的眼睛来辨别图书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