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期作者 钟倩
五一假期期间,各种景区的“逃票攻略”频现网络,其中一些“攻略”颇具难度,有的甚至要穿越悬崖峭壁。旅游学者指出,由于景区票价在旅游总消费中的比例过高,一些游客想省钱,难免冒险。(5月3日《京华时报》)
“逃票者”大都是驴友、大学生或年轻未婚者,已婚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的即便想逃票,也不敢冒那个险。“逃票攻略”最受年轻人青睐,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较低,但换一个角度看,这难道不是景区经营的失败吗?景区是公共资源,如果游客没有能力走正门,而是绞尽脑汁不顾生命危险去“逃票”,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经营者过于追逐利润,逼得有浓烈旅游兴趣的人们不得不铤而走险?
“逃票攻略”是给热衷涨价的景区的一记耳光。众多景区逮住机会让票价“跳高”,主要是因为受到的约束太少,违规成本更是近乎于零,这样一本万利的“肥肉”,景区经营者以及他们背后的地方政府,怎可能不越吃越上瘾?
国外很多景区票价都很低,但并不影响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关键在于这些国家对景区的公益性定位,并出台相应的管理体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应该把“逃票攻略”当段子看,一笑了之,监管部门应该拿出有效的措施控制景区涨价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