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陈钟兰 肖春道 实习生 陈乾铭
福州台江半岛国际小区后面,有一片濒临闽江的空地,上面有一座庙,一座凉亭和几株古榕,其实,这是一个码头,名叫“美打道”,半世纪前,每天还有几百艘满载粮食的船只在此停靠,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人声鼎沸,繁荣至极。1993年就开始研究台江地方志的陈依殿老人说,从明末清初至上个世纪50年代末,各地运到福州的粮食都从这里上岸,从这运出的粮食至少养活了半个福州城的人。福州话中“米”与“美”,“达”与“打”谐音,“美打道”就是“米到达”的意思。
陈依伯说,明末清初开始,“美打道”码头岸宽且平,凡是沿闽江而来的船只都在此停靠,当时福州城的粮食都是从浦城、顺昌、邵武、南平等地走水路到福州,从“美打道”上岸,再运往福州各地,因此,“美打道”附近有很多粮仓、碾米厂、粮食加工厂,还有一所粮食学校。福州最早的轮船公司和运输公司也均发源于此,那时,周边居民都在这当搬运工,他的父母亦如此,十几岁的他和小伙伴常跟在父母身后,在船上穿梭,在高高的米袋上跳上跳下,也听船工们讲沿途碰到的轶闻趣事。
1958年,福州通火车后,陈依伯说部分粮食开始经火车运至福州,“美打道”的繁荣开始减退,直到上世纪90年代,闽清水口水电站建成后,闽江上游的航道不再具备通航条件,从产粮区到福州的粮食便改走陆路,“美打道”的繁荣也就此谢幕。
为了不让“美打道”的历史从后人记忆里消失,陈依殿曾和村里的几位老人整理了一份它的历史资料,向区里申请在“美打道”立一块“美打道遗址”牌,这碑于2005年落成。如今,78岁的陈依伯常到“美打道”散步,最爱做的就是站在碑前,对来此散步的年轻人和小孩讲“美打道”的历史:“以前这里是个码头,各个地方的米用船运到这上岸,养活你们的爷爷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