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新华社电 综合
英媒7日报道,作为17年来当选的法国第一位左翼总统,奥朗德恐怕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欢庆胜利。当兴奋的左翼选民周一凌晨聚集在巴黎市中心举行庆祝活动时,奥朗德亲口承认,对他而言,“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奥朗德说:“在这个对法国和欧洲而言都无比困难的时刻,我要开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分析人士认为,新当选的法国总统奥朗德今后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国内,他将承担拯救法国经济的重任;在欧洲层面,则要显示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帮助欧元区摆脱债务危机、推动欧洲经济复苏。
在对外关系特别是对华关系上,分析人士认为,奥朗德将大体延续前任的政策。
第一要务
重振国内疲弱经济;分析称奥朗德的经济政策或引发贸易战
奥朗德在当选总统后发表讲话说,他上台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团结法国民众,促进就业和增长,带领法国走出债务危机。
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教授多米尼克·雷尼耶强调,目前法国财政脆弱,无论谁上台,都势必会进行深入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在国内经济政策上,奥朗德从传统的社会党理念出发,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财富再分配,提出增加年轻人、教师和公务员就业岗位,提高最低工资,重振法国制造,注重中小企业发展,对大企业和富人增税等。许多专家认为,为保护法国的制造业,奥朗德有可能推行保护主义举措。
然而,奥朗德竞选期间提出的多项经济政策并不被外界看好,专家普遍认为他上台后的“蜜月期”将较为短暂,许多经济承诺难以兑现。有分析指出,奥朗德的施政方针与目前的削减赤字等应对债务危机的必要措施背道而驰。而贸易保护主义长期来看只会使一国失去更多就业岗位,甚至可能引发以邻为壑的贸易战,使地区及全球经济更加艰难。
一大难题
如何协调与德国立场;或将扭转欧洲紧缩经济政策
奥朗德当选后承诺将赋予欧洲一体化以“增长、就业、繁荣和未来”。竞选期间,奥朗德主张重新检验欧盟新签署的“财政契约”,反对由德国主导的长期紧缩政策,希望通过适当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法国要解决债务危机离不开欧洲的大框架,特别是与德国的合作。但奥朗德解决欧债问题的思路与德国有所不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表示,欧盟“财政契约”不容重新谈判。
分析人士认为,如何与德国协调立场将是奥朗德面临的一个难题。法德两国一直是欧洲一体化建设的“轴心”,奥朗德上台后是否联合欧洲左翼势力,针对久拖不决的欧债危机提出新的应对方案,受到市场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极大关注。
多数专家认为,重谈契约难度较大,但欧盟成员国之间经过漫长的谈判后新签署一项“增长契约”很有可能。未来法德除了密切合作之外别无他路。
奥朗德将于5月15日宣誓就职,然后赴柏林为刺激欧洲经济增长提出新的思路。金融市场正在热切期待他发出明确的信号,来对抗德国在欧洲主导的经济紧缩政策。奥德朗宣称,“人民将因紧缩型经济政策的终结而拥有新希望。”
对华关系
奥朗德上台更能避免中法关系大起大落
分析认为,对华关系上,在中法交往互利互惠的大背景下,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是奥朗德的必然选择。奥朗德最终会以务实的态度处理法中关系。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史志钦分析说,奥朗德在竞选时提出一些对华强硬的政策主张,一部分原因是出于选举的需要,为了表现出与竞选对手萨科齐的紧密的对华政策不同,他需要做出一些政策上的调整。但从总体上看,奥朗德上台后将采取的对华态度目前还不是很清晰,估计他上任之初,中法关系短期内会有“磨合期”。
此次法国大选中,奥朗德和萨科齐均在对中法关系的重视上达成了共识,中法关系一直在法国外交布局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奥朗德本人实际上也表现出对中法关系的重视,他在一次媒体访谈中曾表示,当选之后希望能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会见。
法国媒体认为,相比萨科齐比较善变的性格,一贯以稳健著称的奥朗德更有可能避免中法关系中的大起大落。
不少在昨晚法国驻华使馆的计票现场观摩的法国人,包括法国企业的驻华代表、大学老师和法国记者,均向记者表示,他们认为,即便是奥朗德上台,法国对华的关系也不会出现太大变化。法国记者奥利维说,“因为现在中国对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谁都不可能忽略中国”。
连连看
被欧债“拉倒”的欧洲领导人
萨科齐成为欧洲债务危机2009年爆发以来,又一名“倒下”的欧洲国家领导人。在他之前,西班牙、意大利和爱尔兰等多国政府已“因债更迭”。
西班牙:2011年11月,西班牙在债务警报声中举行提前选举,时任首相萨帕特罗放弃参选,阿尔弗雷多·鲁瓦尔卡瓦带领执政党工人社会党角逐选举。然而,反对党人民党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党主席拉霍伊出任新首相。拉霍伊和萨帕特罗在2004年和2008年议会选举中两度交锋,均败在萨帕特罗手下。
爱尔兰:爱尔兰前总理布赖恩·考恩所领导的政府未能完成任期。爱尔兰2010年11月陷入债务危机,经济形势恶化导致国内政治局势动荡。绿党宣布退出执政联盟后,考恩建议总统解散议会,议会选举提前至2011年2月。统一党领导人恩达·肯尼接棒,成为爱尔兰新总理。
希腊:乔治·帕潘德里欧2009年当选希腊总理。然而,执政两年,债务问题迟迟未决。2011年10月31日,帕潘德里欧宣布把欧盟救援新方案付诸全民公决。最终迫于压力,帕潘德里欧与反对党达成协议,组建联合政府,自己不再出任总理。
意大利: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2011年11月宣布正式辞职,乘车离开官邸。这名“顶住”性交易案和贪腐案指控的总理,最终在欧债危机下无奈离开。在贝卢斯科尼乘车离开途中,不少民众抛出硬币“招呼”他。
葡萄牙:葡萄牙议会选举2011年赶走执政党。最大在野党社会民主党得益于欧洲债务危机引发的不满情绪,时隔6年后再度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社会党总书记、看守政府总理若泽·苏格拉底宣布辞职。
丹麦:2011年9月,丹麦中左翼政党集团(红营)在新一届议会选举中击败执政10年的中右翼联盟(蓝营)后上台执政,胜出的主要原因还是欧债危机所引发的不满,类似的还有芬兰。
英国: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也在欧债危机爆发后下台,但压垮他的经济原因略有不同,更多被认为是2008年金融危机。2010年5月,英国举行欧债危机爆发以来首次议会选举,工党败北,结束13年连续执政。
这些人顶住了
虽然不少领导人“被下课”,一些国家政坛却顶住债务侵袭。
罗马尼亚:欧债危机来袭当年,罗马尼亚经济缩水7%,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和世界银行手中接受200亿欧元援助贷款。当年底,总统特拉扬·伯塞斯库战胜社会民主党候选人,成功赢得连任。法新社评价,伯塞斯库之胜,同样胜在经济,体现民意认可他是危急时期的强势领导。
波兰: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2011年赢得连任。当年10月,波兰举行1989年来第6次议会选举,公民纲领党成为22年来首个获得连任的执政党。图斯克2007年出任总理以来,政府表现不俗,使波兰免遭欧债危机祸害。在欧盟内部,波兰2009年经济一枝独秀,没有因全球金融危机而出现大幅度衰退。
瑞典:此外,瑞典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2010年顺利“过关”,拉脱维亚总理瓦尔季斯·东布罗夫斯基斯和爱沙尼亚总理安德鲁斯·安西普也于2011年获得连任。
本报连线
法国向左转 欧洲要分裂?
N本报记者 毛慧娟
左翼社会党的候选人奥朗德击败现任总统萨科齐当选总统。社会党历史性地实现二战后的第二次执政,预示法国政治“向左转”。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法国政坛这一变化寓意深远。市场普遍认为,由于奥朗德在如何解决欧洲债务危机方面与德国总理默克尔持相左观点,法国的选举结果将使欧洲的债务前景变得扑朔迷离,从而给风雨飘摇的欧元区经济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
对此,外交学院法国问题专家施展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奥朗德上台,法国会左转。在首轮选举结束之后,正是极右所得选票盘子的大小决定了最终的选举结果。实际上,极右虽然说表面上看和右翼的萨科齐相近,但极右的保护主义立场和左派其实有共鸣处,跟萨科齐的右派反而不和。选举结果也说明,奥朗德得到了法国政坛新兴力量——极右势力的支持。
施展还指出,奥朗德上台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奥朗德想要实施的经济政策,必须通过法德协调来获得,但是奥朗德和默克尔取向不同,需要磨合一段时间,磨合期间奥朗德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施展指出,奥朗德的政策空间有限,其扩张的财政政策在没有独立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反而可能深化经济危机。而原本默克尔和萨科齐都主张紧缩政策,现在的话默克尔和奥朗德之间需要互相妥协,也许或迫使欧洲央行配合,适度地放开流动性。而这么做的话,短期来看能解现在法国的燃眉之急,但是从长期来看,放开流动性可能会让法国更加空心化。奥朗德最终还得向默克尔靠拢,他的政策和萨科齐的也不会相距得太远。
头条你来顶
今日最热荐稿
法国大选奥朗德击败萨科齐
最佳推荐理由:扑通!又一个领导人被欧债危机的泥潭拉下了台!——木木(该读者获稿酬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