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廖庆升 肖春道 通讯员 张育强 文/图
“哐当”之后,又是一声“哐当”,叶敏慧推着换药车,从两道厚重的铁门中穿过,进到一间观察室换药。
叶敏慧,全省唯一收治病犯的福建省建新医院的外科科室护士长,脱下白大褂,她还有另一重身份——警察。
除了厚重的铁门,所有的病房都被装上了铁栏栅。
即使这样,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每次进入病房,一定要有一名男民警陪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安全。
医院护理部的郭聚献主任说,医院内的病犯,形形色色,危险无处不在。去年的某一天,一位护士在值班的时候,感觉耳边一直传来刷刷的声音,经过仔细检查,原来是一名病犯在磨牙刷柄。这次的发现让所有医护人员都惊出一身冷汗,从此,牙刷也被列为危险品。
在病房内,大到一个玻璃瓶,小到一根牙签或螺丝钉,都有可能成为病犯手中的武器。已经在医院当了12年内科科室护士长的吴建瓴说,每次进到医院,就会感觉背后有阴影跟着自己。“但每次转头,发现是虚惊一场后,内心还是掩不住会有一丝慌张。”吴建瓴说,虽然自己早就是成年人了,但是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家,一直不敢一个人呆着。
与这些可能的危险相比,护士们面临的更直接危险是感染风险,医院内不仅有普通病人,还收治了好几名艾滋病患者。
危险的爆发没有任何预兆。去年6月,护士在给一名艾滋病病犯打针的时候,因为自己提的一个要求没有被答应,病犯突然拔出针头,追着护士要扎她。“针头离这位护士最近的时候,几乎就贴着白大褂了。”郭主任说。
“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郭主任说,同普通的病人相比,多数病犯具有很强的报复社会心理,在进入医院后,就将报复的对象锁定在医护人员身上。在她看来,最好的预防办法是融化病犯内心的坚冰。“除了感化,还是感化。”
郭主任说,有一名女病犯去年11月入院的时候是坐着轮椅进来的。“脑血栓后遗症。”从那名病犯进来的第一天起,她就和负责的护士说,必须让那个病人站起来,“我们每天扶着她走,一天至少走1000米,刚开始几乎是拖着,慢慢地,她的脚有力了,再后来,居然能偶尔自己站立了”。其他女病犯看到医护人员无微不至地照顾那位病人,都放弃了对立情绪,积极地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