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5版:莆田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六一”相约正荣广场
首部“仙作”理论书籍发行
留守娃的故事让他忆起童年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5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名‘爱心妈妈’结对留守娃”系列报道
留守娃的故事让他忆起童年

 

N本报记者 李伟强 黄慧 马俊杰

本报讯 上周,本报莆田新闻中心联合莆田市妇联推出“爱心妈妈”与留守流动儿童的故事(详见5月18日本报莆田版P8版),感动了不少读者,许多人纷纷致电本报,愿意向“爱心妈妈”们看齐,资助这些留守娃。18日当天,读者欧先生致电本报热线968111,称自己小时候的遭遇与志诚岩寺的留守儿童相似,表示要前往志诚岩寺看望寺庙里的三名孤儿,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给三名孤儿提供必要的帮助。

“爱心妈妈”档案NO.3陈淑霞

莆田荔城拱辰中心小学老师

对欧裕宁姐弟俩来说,这个家什么都不缺,就差个妈妈。

去年,12岁的欧裕宁带着9岁的弟弟转学到拱辰中心小学,姐姐今年上六年级,弟弟上三年级。由于父母在秀屿区平海老家养鲍鱼、海带,无法在身边照顾姐弟俩,因此学校对面的托教中心成了姐弟俩的新家。刚转学到新学校,欧裕宁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内向、胆小,成绩一般,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位海边来的小姑娘。

“这孩子很懂事,但遭遇却让我十分心疼。”今年,语文老师陈淑霞得知市妇联举办“爱心妈妈”活动后,就报名当起了欧裕宁的“妈妈”。谈起欧裕宁姐弟俩在托教中心的情况,陈淑霞倒背如流,对姐弟俩的生活非常了解,“生活方面都挺好的,就是缺少关爱,特别是母爱。”姐弟俩的生活由托教中心全权照料,欧裕宁也较为独立,陈淑霞决定从精神方面关爱新“女儿”。

“平时多跟她交流,鼓励她举手提问、回答问题。”课堂上下,陈淑霞都会给欧裕宁各种鼓励,一有空暇的时间就会找来欧裕宁,跟她聊天,谈心事。慢慢地,欧裕宁开始敞开心扉,大胆地与同学们交流互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在陈淑霞的帮助下,欧裕宁语文成绩不断提高,最近还参加了全校语文竞赛,“她很厉害,让我很意外。”欧裕宁的不断进步让陈淑霞感到很欣慰,她觉得自己并没有为欧裕宁做什么,一切都是孩子自己努力得到的。记者还了解到,六一儿童节期间,学校还将给欧裕宁颁发三好生的奖状。

“刚来的时候很想妈妈,有了陈老师这位爱心妈妈后就好多了,弟弟想妈妈的时候会找我,我会安慰他。”欧裕宁告诉记者,陈淑霞是她在学校的“妈妈”,她则成了弟弟的“妈妈”。小姑娘现在几乎什么话都会跟陈淑霞说,也会找陈淑霞帮忙,因为陈淑霞“和蔼可亲,对我就像妈妈一样”。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