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网记者 林皓
开栏语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前日走向剧终,不少福建博友在大呼不过瘾还想看之后,也纷纷抱怨其对福建美食涉猎太少。哎,谁让中国美食太多,数不过来呢?其实,福建乃至福州的小吃,也是中华美食中的一支生力军。今天起,@海峡都市报推出#舌尖上的福州#话题讨论,并将不定期为你揭秘省内主要小吃的变迁与趣事,介绍传统风味背后的故事,一睹美食在历史中的演变。欢迎大家向我们讲述福州小吃不为人知的各种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福州人都钟爱一款套餐,它叫拌面加扁肉,不但在小吃店里售卖,还有小商贩挑着担子敲着碗,在各个路边小巷中叫卖。当时的拌面还是用一种很细很薄的碱面,猪油是其精华,而搭配的另一碗扁肉,美味的秘密,却要由一个硕大的猪头来提供。
福州拌面煮熟后,你能看见半透明剔透的面条,沥干后装入盛有酱油、猪油、花生酱的瓷盘子里,有的甚至还浇上一点点骨头浓汤做味,最后撒上一把葱花。这就是福州拌面与其他地方的面食所不同的地方,它以彻底无浇头而著名,吃的正是猪油本身的香。
吃福州拌面,要讲究“风卷残云”,因为有花生酱面条又超薄,如果放置5分钟以上就容易粘成一团,味道自然打折扣。所以,吃客们享受美味的时间只有三分钟,一口面,配上老板送的一碗小小骨头汤,那浓香扑鼻的骨头汤,还必须浇上虾油才够味。
当然,更多人愿意点一碗扁肉来配拌面。正宗的福州扁肉用肉极省、肉少皮多,一口一个极清爽。一般在制作时,制作师傅一手托皮坯,一手将馅用竹签挑至皮坯中,顺手一捏一抛,不一会案上已累然十数,煮出来后如水晶一般透明,但绝不破皮。肉馅虽少,但味道极其浓郁,而当时扁肉的汤头也极其讲究——掀开熬汤的锅盖,里面是一个肥头大耳的猪头,这样才能熬出乳白色的汤汁。
据传,90年代后,随着物价上涨,福州人再制作扁肉,只用筷子在肉馅里沾上少许肉星,然后用皮在筷子上一抹,故意把有肉星地方加大褶皱,给人一种料足的感觉,吃起来再也没有过往扁肉中的那般畅快,味道也大打折扣。而猪头熬制的汤头早已消失了踪影,再喝,也都是味精的味道。十年中,沙县小吃的风靡,福州拌面和扁肉的地位逐渐丧失,最终被逼退到深巷之中。
征集令
《舌尖上的中国》播完了,7集中关于福州美食,仅有一闪而过的海蛎饼、扁肉、虾酥。你是不是有点遗憾?没关系,我们自己也来做一期《舌尖上的福州》吧。你可以登录微博,以#舌尖上的福州#为关键词,将你印象最深或者最能代表福州味道的美食故事“@海峡都市报”,带大家从舌尖开始真正了解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