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许晖 翁海霞
近日,一个叫“鲁若晴”的白血病女孩,牵动着数以万计网友的心。因在微博里直播自己与病魔抗争的过程,因坚强、乐观,深深打动着上万网友!就在无数的祝福和鼓励声中,随后有媒体和微博红人称,鲁若晴故事背后有团队炒作,鲁若晴微博中提到的医院并没有收治过符合情况的女孩,而且该团队“至少从中获得了10万元的回报”。
这些言论让网友们开始了种种猜疑和谴责,一时间网友间骂战不绝于耳。昨日早上,多家媒体和新浪共同证实,这位姑娘确有其人,只不过用了化名,故而某些媒体没能找到她,而背后的所谓炒作和团队策划,也一一被证明是一场莫名的闹剧。
虽然事情水落石出,但这片质疑声带来的伤害已经显而易见,姑娘已经删掉了之前所有微博,并决定不再多说,而一些持质疑的网友,似乎依旧质疑着,沉默着,辩解着,这样的一句话似乎比较能概括他们的心态思维:
“质疑是一种权利!凭什么要我相信你?凭什么要我道歉?”
质疑确实是一种天赋的权利,而当下网民的时常性质疑心态也似乎无可厚非,因为此前发生的诸多热点事件,已经证明了质疑的背后几乎就是真相,一猜一个准,但问题是,你质疑的根据是什么?质疑错了之后,你又做了什么?
的确,这些年来,互联网所揭示的各类负面事件,质疑一再被证实,大家的内心也无形中形成了“凡事先怀疑”的惯性思维。人们似乎很难去除揣测质疑背后的多种心态与动机,但不管如何,这一种权利的背后一定也相应饱含着一种义务,即每个人应该为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负上责任,不管质疑的后果是否非得有法律在一旁虎视眈眈。
换句话说,当言语和文字,利剑般误伤了这位“鲁若晴”姑娘后,这些使剑的人们,有多少会重新@一下这位女孩,送上一句歉意与祝福呢?很可惜,我们只是见到其中最坚定的那一位,独自删掉了质疑微博,然后一言不发静默至今。而更多质疑者,如今依旧在质疑,或许,他们相信的,只有自己。
从郭美美到韩寒,从免费午餐到红十字会,从药家鑫到小悦悦,微博上的质疑声、义呼声走马灯般此起彼伏,热潮过后,那些事件背后的冷静思考,似乎很难给当下的网民留下太多的警醒空间,一如药家鑫事件中,张显角色与口碑的变化,至今也只是小部分执著者口中的谈资。
再想想,如果这位“鲁若晴”姑娘,未来离开人世,她的心中,是否还会如发微博前一般心无牵挂?是否会因生前最后一段时间经历的这场闹剧而生出一丝异感?如果是后者,这真是给了这个社会响亮一巴掌。
大概,谁都无法在一开始把事情做到最好,但是,事后把事情做得最对,是可以做到的。质疑,确实是一种权利,但是,请不要把质疑,变成一种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