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苏燕梅 包华 文/图
本报讯 十多枚小银元,哗啦啦地如泉水般从老人的右手流到左手,老人再用右手一翻银元,来个“驴打滚”,细听过银元碰撞出的声音,用福州话赞了一句“好劳”(好东西)。
老人名叫郑仁余,如今深居福州台江下航的一间老屋,今年刚好满一百岁。他已经半个世纪没有摸银元了,但这台昔日的“验钞机”,见到银元时眼睛仍会发光,熟练的“驴打滚”手法玩得很溜。这些小银元,都是老福州凑来的,想给郑仁余老人鉴定一下。银元多印着袁世凯的头像,也有孙中山、西班牙女王的头像。记者捏起一枚,放到嘴边一吹,迅速凑到耳朵旁听。郑老见状微微一笑,轻声说,专业人士从来不这么鉴定。他说,当年自己都是右手拿着三五十枚银元,呈45°角斜滑至左手,听其碰撞发出的声音。先听其碰撞的尾音是否悠长而清亮,再看其成色。
说起验钞,郑老在上世纪30年代可是权威。郑老1912年出生,小时候住在福州金斗山,也就是现在的工人文化宫所在地。父亲在横街开了一家鱼行,家里不仅吃穿不愁,教育也不含糊。郑老小学是在开智学校念的,这可是当时福州最好的学校,校长出门都是坐轿子。后来,他又到青年会教会中学念书,学会计。学成之后,他便到叔叔的小钱庄工作,负责鉴定钱币。
几年后,郑老声名鹊起,福州很多大小钱庄请他鉴定钱币。最后,他被中亭街的丰记钱庄“挖”走了。丰记钱庄的老板是开茶行的,生意做得很大,每天郑老经手的银元有上千枚。除了银元,银票、台伏票,郑老都能鉴定。以前买卖行的规矩是,谁鉴定谁就要在银票、台伏票上盖自己的名字。而各大商铺只要在银票、台伏票上看到郑老的名字,都会放心收入钱柜。
上世纪40年代末,福州曾出现挤兑潮,南门兜的省银行老板便找郑老帮忙想办法。郑老从台江几家布行筹了三四麻袋的钱,解了这个燃眉之急。此外,郑老的一个徒弟王关稔,曾在国民党时期南京政府中央银行当总出纳。这都足见郑老在当年金融界的权威地位。
感谢福州齐先生拨打968111,提供新闻线索,奖100元。
关键词
台伏票是1906年清光绪年间福州发行的一种纸币。台指福州南台,伏与佛谐音,当时福州人称从香港进入的铸有洋人头像的银币为“佛头角”。因此,“台伏票”可以理解为福州南台各钱庄发行的纸币,与“佛头角”银币有同等的价值。“台伏票”又称“番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