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晏扬
教育部公示的数据显示,2012年,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拟录取的保送生占本科招生计划的10%以上,中国科技大学更是超过20%。与此同时,各地的保送生名额被“超级中学”垄断,比如今年河南共有60名学生拟被保送到北大、清华,郑州外国语学校就占了35个名额。有学者研究称,城市子女获得保送的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5月28日《中国青年报》)
17.2倍!冰冷的数字诉说着高考保送制度的尴尬和离奇。1958年我国便有了这一制度,1988年它重新被引入高考,至2000年全国保送生达2.5万人。这一制度初衷虽好,但实施中出现了不少弊端乃至黑幕。
比如1996年,湖北某市教委主任利用职权将儿子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使其保送到名牌大学;2000年,湖南隆回一中14名保送生有13名弄虚作假……高考保送制度在一些地方俨然成了权势者的腐败通道。
如今,保送生名额被“超级中学”垄断,这意味着农村考生几乎与保送无缘。这种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存在的教育不公,使城乡鸿沟越拉越大,农民子弟上升通道淤塞——“读书无用论”在农村重新抬头。
即使就保送制度本身而言,其正当性也可疑。既然某个考生优秀,为何不通过高考考上名牌大学?通过高考定胜负,可以保证起码的公平。更何况,我们已有高考加分制度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的存在理由是什么?
早在2009年,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90.5%的人认为该制度易滋生腐败,84.8%的人赞成取消。问题是明摆着的,公众的态度也是明确的——在讲求公平的年代,直接将某些考生保送至名牌大学,这样的特权太大、太扎眼,它是高考公平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