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人员在加利福尼亚海岸捕获蓝鳍金枪鱼,发现其体内放射性铯浓度比前几年所捕金枪鱼高10倍。研究人员分析,这些辐射物的源头是日本福岛,福岛核事故后,这些金枪鱼在受污染海域摄入铯元素,然后回游至美国。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大型回游鱼类远途携带辐射物。这一报告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网络版28日刊载。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太平洋东部捕获的黄鳍金枪鱼以及福岛核事故发生前回游至加州海岸的蓝鳍金枪鱼,没有发现铯-134的踪迹,从而排除了辐射物由洋流携带或经大气传播沉淀入海的可能性。美国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的肯·比塞勒说,检测“结果明确,福岛是源头”。
蓝鳍金枪鱼在受污染海域游泳、捕食受污染的磷虾和鱿鱼等,摄入辐射性铯。在一路向东回游途中,金枪鱼逐渐长大,新陈代谢部分辐射物,在抵达目的地时仍未能完全代谢。“那是一个大洋。穿越太平洋,仍然保留放射性物质令人相当惊讶。”研究人员说。
日本东北部去年3月遭受强烈地震和海啸袭击,致使福岛第一核电站出现辐射物质泄漏。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是体形最大、生长速度最快的鱼种之一,能长至3米长、450公斤重以上。它们在日本海岸产卵,快速向东回游至美国加州和墨西哥间加利福尼亚州海岸。较大剂量放射性铯进入体内后可引起急、慢性损伤。因婴幼儿敏感性较成人高,因此铯-137对婴幼儿危害最大,其次为儿童。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