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社区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六旬老农白话编村志
物业压根没申请维修金
尽孝道也要坚持原则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6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旬老农白话编村志
花了3年,16万字的“巨著”被收进国图、省图和市图
上老房子找,刘友华要先打扫
 

N栏目主持 苏燕梅 肖春道 陈建鋆

闽侯有奇村,弹丸之地名人却出了一堆;村里有奇农,花了3年时间,跟挖掘机拼速度,编了一本16万字的村志。上个月,村里为《元峰村志》举行了首发式。这本村志,被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市图书馆等收为馆藏。

奇村位于福州闽侯南屿镇,名叫元峰村,方圆才1.23平方公里;编村志的奇农,是村里66岁的老农民刘友华。

为啥编?村里老物件要留个念想

编厚厚的一本村志,得多有才?然而,让主持人吃惊的是,这本16万字的“巨著”,编者刘友华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文化水平只有初中而已。刘友华说,虽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却是个“历史迷”、村里的“掌故通”。3年前,他还编过刘氏族谱。族谱编完了,闲不住的他琢磨着要搞点什么。

不断进出村里的挖掘机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几年,村里新楼新路层出不穷,一些很古老的东西“随着挖掘机慢慢消失了”。刘友华看着很心痛,暗下决心要编村志,要给村里的老物件等留个念想,要用手中的笔跟挖掘机一较高下,看看谁的速度快。

上个月,村志终于出炉了。村志里面,消失的老物件等,最后的样子都及时留下了照片。

怎样编?荒废的角落里找历史足迹

跟主持人聊天,刘友华念叨最多的就是:“村志真不是那么好编的。”他不能为赶进度而影响了真实性。核实核实再核实,这3年,他干的就是这个。

刘友华找来了村里的张宜柏和张大榕帮忙。他们每天都要走家串户找老人聊天,收集第一手资料。刘友华还专程到省、市、县图书馆及档案馆查阅资料,还打电话让身在外地的村民寄回资料。

村里有座玄帝庙,平时少有人光顾。刘友华进庙后,只见他拿起扫帚,小心地扫掉梁上的蜘蛛丝和灰尘,梁上一行毛笔字就渐渐显现了。元江境社是清朝建的一座庙宇,历代都有重建。境社的柱子上也有一些历代重修的记录。刘友华去了多次,前几次都无发现。有一回,因为路上耽搁,上午11点半才进庙。进庙后,他发现阳光刚好射到柱子上,一行小字现了出来。

在荒废的角落找寻历史的足迹,正是这个习惯让他发现了一些别人不注意的东西。

编些啥?村小名人多,村志很易读

提起村里出的名人,刘友华就兴奋不已。刘友华说,被国家誉为“功勋计算机”主要的研制者方信我、参加过“两弹一星”设计的导弹专家张大茂、光电专家张雨东、世界围棋女子冠军张璇(八段职业棋手)都出在元峰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在村里就有7人。

老农爱用大白话,刘友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编的村志,可能文字不那么华丽,但内容很真实,很容易读懂。

元峰村村支部书记陈秀南介绍说,《元峰村志》详尽介绍了元峰村的历史演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民风民情、杰出人才等,全书以述、传、图、表、录为手法,特别运用图、表方法,省去很多文字说明,一目了然。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表示,元峰村人口才1600余人,却有着十余个姓氏,其中小姓和稀见姓占了半数(如力、蓝、方、强、卢),加之名人辈且出涵盖各领域,在自然村里也属罕见。我省编修村志的数量较少,《元峰村志》虽小,却有一定的存史价值。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