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4版:莆田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莆田一中旁有个“陪读区”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6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莆田一中旁有个“陪读区”
高考前夕,家长拍起“毕业照”,回味蜗居里的陪读时光
陪读家长在高考的前一天,拍下一张她们的﹃毕业合影﹄
小小蜗居住有一家三代四口人
居民楼下的柴火间成了陪读家庭的﹃蜗居﹄
黄阿姨正在狭小的厨房里给孙子准备午餐
 

N本报记者 黄凌燕 马俊杰 文/图

本报讯 为了孩子,蜗居在柴火间生活三年。照顾孩子,是她们每天共同的话题和任务。因为孩子,她们成为亲密无间的邻里。昨日,17名租住在城厢区检察院集资房的陪读家长,在高考的前一天来到莆田一中,拍下一张她们的“毕业照”。

“孩子毕业我们也毕业了”

“我们小区毗邻莆田一中,大量的家长和学子租住在小区里,久而久之这里成了‘陪读区’,每年高考之后,有人搬走,但马上又有人搬来。”在城厢区检察院集资房一名保安带领下,记者来到陪读区。

在一楼,一道道绿色铁门隔着一户户陪读家庭临时的家。楼前一排新搭的铁皮厨房里,飘出阵阵饭菜香。楼前的空地上,一群妇女围在一起,正喜笑颜开地相互传阅照片。看到记者,70岁的杨阿香说,大伙一起住在这里三年了,孩子高考完就要分开了,非常舍不得,就一起到莆田一中拍了张“毕业照”,纪念这段难忘的陪读生涯。“孩子毕业了,我们也毕业了!”

为了孩子上演“孟母三迁”

推开杨阿香家的房门,记者看到屋子昏暗狭小。一条堆满报纸和书籍的条凳,一张小床,一张圆桌,一台冰箱,杨阿香一家四口就蜗居在这个小屋里,她家也是“陪读区”人数最多的一户。

“我们是山里人,不读书没有出路!”杨阿香的女儿刘女士说,他们是涵江区新县人,陪着孩子到城区求学。从幼儿园到高中,孩子每到一所学校,全家人就跟着在学校附近租房。两年前全家还住在前排仅6平方米的空间里,孩子高三那年,后排有人搬走了,他们才搬到这里,终于有了独立的厨房。由于刘女士夫妇每天早出晚归,照顾孩子的“重任”落在奶奶杨阿香身上,她每天上午5点半就起床做早饭,要一直忙活到晚上10点半给孩子煮完夜宵才能休息。生活虽然艰苦,但让刘女士欣慰的是,孩子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异。

63户陪读家庭不乏城区居民

记者了解到,租住在“陪读区”的“居民”有63户,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来自湄洲岛,有的来自涵江大洋、白沙、新县、庄边等山区,有的来自埭头、平海等沿海地区,甚至还有来自莆田城区的居民。其中大部分都是母亲或是祖母前来陪读,她们年龄最小的45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3岁。

68岁的黄爱珠来自涵江江口,儿子和儿媳长期在国外,只好由她来照顾快高考的孙儿。昨日,黄爱珠一看到孙儿黄伟放学回家,就赶紧端出早已准备好的热水,让孩子洗脸。

家住莆田城区的姚女士,因让高度近视的儿子上下学安全,选择了三年租房陪读生活。站在仅能容纳一人的厨房里,姚女士小心地捞起排骨汤上的油花。她告诉记者,要高考了,给孩子准备的饮食一定要清淡。若是下班晚了,她就回家给孩子带饭过来。

没电视和电脑这里总是静悄悄

在“陪读区”,孩子永远是共同的话题。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陪读区”每户都没有配电视和电脑。生活虽单调,却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我们会相约去买菜!”“山里人煮的肉饭沿海人没吃过,沿海人煮的蟹饭山里人没吃过,只要谁家煮好吃的,都会给邻里留上一份。”只要有一个孩子回来,住在这里的人一定会保持安静。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几乎都打着手势交流。前不久还有家长开玩笑说,三年陪读下来,家长们几乎都成哑巴了。

“高考一天天临近,我们相处的日子不多了!这段时间,我们都抽空结伴去凤凰山、广化寺等地旅游,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光。”杨阿香一家说,今天就高考了,月底就全搬走了,今后只能靠电话联系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