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8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梁晓声:《知青》是部非娱乐作品
下期微访谈:马伯庸
“检讨”与“批评”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6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梁晓声:《知青》是部非娱乐作品

 

N本报记者 宋晖

梁晓声是以“知青文学”扬名文坛的,日前由他编剧的电视剧《知青》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梁晓声也应海都文化周刊微访谈之邀与观众读者分享那一个特殊的年代:“再用一年半的时间,创作出30斤重的稿子,我始终秉承真实还原的理念,因为我想要通过这部作品告诉80后、90后,那一代知识青年对土地、对劳动、对农民有着多么深厚的感情。”

我想把人性中的温暖传递出来

@海峡都市报文化周刊:您如何评价《知青》这部作品?

梁晓声:我写《知青》的时候,试图以全景的方式展现这代人的故事,注重人物精神轨迹的刻画。我认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知青》远超越了我以往同类题材的作品。

@爱书大王:您最近十年没写过知青题材的作品了,这次为什么再次创作知青题材?

梁晓声:其实之前有人找我想创作这个题材,我犹豫过。因为我不想再介入这样的题材。但在制片方多次劝说和鼓励下,我才决定做这件事。有一段时间我的确很排斥再写知青题材,但后来我发现,现在年轻人已经不了解知青那个时代了,以至于一说到知青,他们就认为这个群体就是调皮捣蛋、谈恋爱,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活非常好玩而且浪漫。其实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王者之风166_fm8:知青这个题材距离当下80后、90后、00后的观众很遥远,很陌生,怎么赢得年轻观众?

梁晓声:一部好的作品,根本不取悦任何观众。《知青》不是商业片,这只是在尽我们的文艺责任、文艺自觉。如今风花雪月、穿越宫斗充斥着电视荧屏,我只想在观众面前呈现一部好作品,一部大众渴望的非娱乐的作品。这也是我在用我的方式守护一份历史、一份责任。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而《知青》中确实有一点理想主义,但即使别人都这么说,我还是坚持把人性中的温暖传递出来。

@fringe-feel:那么再拾知青题材,如何写出与以往不同的作品?

梁晓声:在我以前的作品中,无论是主人公和故事发生发展,都是在黑龙江建设兵团的一个地方。而《知青》中涵盖了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各个知青曾经踏足的地方,各种非知青人物,比如家长群体等都出现在这部新剧中。这次不是为了写知青,而是写出那个年代。

把知青浪漫化,是对历史不尊重

@爱书大王:《知青》中的男女主角是清一色的新人,他们的表现您还算满意吗,将您作品的神韵表现出来了吗?

梁晓声:起初我对他们是不满的,但看到他们的那种投入和拍出来的效果,我给这些年轻演员打满分。

@李德文武:您本身就是知青,再回想起那段生活有怎样的感慨?

梁晓声:那段生活留给我的感受,注定《知青》这部剧不可以是很浪漫、很有意思、很好玩的电视剧。看不到劳动,看不到知青与农民的情感,看不到知青之间那种情感,只是大家谈谈恋爱,象征性地干点活,那是不可以的,那样越拍越差。

@刘圣俊情感心理:“真实再现”是这部剧的意义所在?

梁晓声:这部剧更大的一个意义在于,《知青》将“文革”十年和知青年代结合在一起,用现实主义的方式,将那个年代的特征和记忆呈现出来。由于年代跨度久远,叙事宏大,因此45集的电视剧篇幅远远承载不了剧本的厚度。我最初抱给剧组的剧本就足足有30斤重,60集,超过100万字,写了一年半。虽然播出时,整个关于新疆部分的故事都没有了,而主人公回上海探亲引出他姐姐插队的那部分故事也被删了,但无论如何,《知青》仍然是目前最直接和最完整反映知青年代的一部电视剧。

@李德文武:能否谈下您下一步的写作计划?

梁晓声:我目前的另一部作品,反映返城知青当下生活的电视剧《返城年代》已经完成,这也算得上是《知青》的姊妹篇。

@minicke:听说剧组为了追求真实,搭景花费很大精力。

梁晓声:是啊,剧组专门在黑河农场弄了一片地,用来拍“麦收”的场景。看到那个场景,我回忆起来,像我这样的人,当初麦收时也痛苦得想逃离建设兵团。我们这部剧是最大限度还原真实,“抬木头”、“高音喇叭”、“武斗”等历史画面将真实重现。把知青生活浪漫化,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不严肃、不负责任。我们想让观众看到真正的知青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被美化、被浪漫化、被规避掉的“生活”。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