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6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套书的“打磨”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6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套书的“打磨”

 

N本报记者 宋晖

一本儿童书被省内某出版社要求“打磨”了3年还达不到出版要求,却被省外出版社抢购版权,今年3月底,江苏人民出版社只花4天就决定签约出版,稿酬从优,2个月新书上市,6月2日还在南京新街口书店热热闹闹地办了新书发布会和签售会。

陈果:不怕打磨怕敷衍

福建儿童文学作家陈果大约只能算是初出茅庐的文学新人,现居武夷山,曾在中学当过老师,之前一直以散文创作为主,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拐弯处的回头》,收入了多种课本,其中“教科版”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的第一篇便是这篇《拐弯》。

但儿童文学的作品陈果则是第一次出版,她的第一部“魔法”丛书(3本)在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6月2日还在南京新街口书店热热闹闹地办了新书发布会和签售会,按她的说法效果很好,孩子们回应热烈。但这部书却出版得“一波三折”。

有兴趣,但要打磨……

陈果最先找到的是省内的一家出版社,“我当然更希望在家乡的出版社出。”2009年12月她寄给了省内一家出版社,最初的接触让她感觉颇好,也更加有信心投入到儿童文学的创作。“当时寄了一个样章给编辑部主任。他看了样稿对稿子很感兴趣,他对情节内容文字方面提了一些意见,他认为写成一个系列会更符合市场。这个建议让我激动不已。”陈果说,“他们还到武夷山找到我,我更感动。”

但之后的过程并不像陈果想象的那么顺利。

2010年1月,陈果把两本书稿给了编辑,之前说好写好两本,就签合同。“但到了2010年1月,我到福州跟他们见了面,他们说还得打磨,在文字上还不够好。我就自己接着写。但是来自他们的意见非常少。我也不懂他们的意思是出还是不出。既不跟你说你的书如何写,有什么意见,也不跟你说,这书他们不出了。”

出版的事就在这样模棱两可中被耽搁下来了。之后陈果和新的合作出版人接触了才知道,这算是一种敷衍。“从福州回来,我就找不到方向,他也没与我联系,我再打电话时态度就冷淡了许多,我觉得不对劲,与在福州时说的话完全两样了。这时到了2010年3、4月份时候了。”

2010年是陈果感觉最郁闷的一年,因为她不知道如何去写,也不知道如何修改。“我就自己把书重写了好几遍。其实最后证明,都是浪费时间。重写好几遍到最后都没有用。”

墙内开花墙外香

2010年年底,陈果等不住了,“我就想,要不然不写三本了,就把第一本先拿去出版吧。”2011年初陈果再次找到编辑,说明了她的想法。编辑告诉她:“也是可以的,你把书稿寄来看一下。”陈果一下子解脱了似的。在2011年2月刚过完年,就把稿子给编辑,但这一次的样稿,一直等到4月份也没回音。忍不住的陈果再次联系,得到的回答是:“还行,但是还需要打磨。”陈果问如何打磨?编辑并没说明。“再后来,我有点明白了,我觉得很难受。我就开始向外面投稿。4月底,我就找到一家北京的出版公司,3天时间,人家就决定出版。”

在签合同之前,陈果还是给省内这家出版社打了个电话,编辑部主任说:“最好还是在福建出,但不要急,书要慢慢打磨。”此时的陈果已经对“打磨”二字有了许多反感,她固执地认为“这是挺不靠谱的”。陈果迅速地与这家叫“重庆决定”的图书公司签了合同。

书的封面、插图都制作好了,但出版的事又起事端,这家民营公司倒闭了。陈果的书再次“搁浅”。

2011年3月拿到三本书的解约书之前,陈果再次想起省内这家出版社。“他们说,以前说书不成熟,现在书都有封面和插图了,他们想看一下再答复。”这一次陈果没有再等,“我就向别的出版社的编辑投稿。结果非常不错。投了十多家,很多家出版社对我的书稿看好。比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还有读客、禹田文化都有回复,都在很短时间内,虽然最后没有合作,但是他们的高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比一下,他们应该羞愧

外省的出版效率让陈果惊讶,“禹田文化说书很好,但是因为他们有了伍美珍,有点类似,我觉得可以理解,至少他们有个明确的态度。还有一些不是很有名的,比如大连出版社、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把我的书打印了四十几份给小学生试读。有的学生还写了读后感。”陈果很快得到大连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签合同的答复,另外有意向的还有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和出版公司,他们的条件都挺不错的,而且也准备要好好宣传推广。

“与省外出版社的工作速度相比,他们应该感到羞愧。”陈果说,“从3月12日拿到解约书,直到江苏人民出版社跟我签约,总共只花了20天。”3月底陈果最终选择了江苏人民出版社,并签下合同。“一是他们只花了4天就定下跟我签约,二是稿酬条件优,三是他们承诺今年六一前上市并且去南京举办推广活动。”

陈果并不否认最初这家省内的出版社给她的指点和鼓励,“可能是没有缘分吧,我也希望省内的出版能够更强,不是说他们必须要看得上我的书,我只是觉得他们的态度太模糊,不真诚。我是站在作者的立场说话。我不太喜欢他们把作者拖住的做法。我后来跟别的出版社也打磨,但那是真的打磨,每个细节都在认真探讨。”

是被“ ”还是哄抢“被怠慢”?

如果不算黎云秀(笔名安然,建瓯人,现居北京,为作家出版社编辑,现在儿童文学已经很少再写),陈果算得上是闽北儿童文学第一人,用她的话说,“是可喜还是可悲”,“可悲”的是“碰”了省内出版社的“壁”。福建的作家总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但陈果这朵花因何没有开在墙内呢?记者也采访了省内的这家最初鼓励过陈果,但之后要求陈果“打磨”作品,一推再推,最终未能合作的出版社。

“我们原本是想隆重推出的”

当初第一个看到陈果样稿的该出版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对陈果的作品感兴趣是因为她的“轻幻想”,小说中的人物有超现实的能力,这与纯现实题材不太一样,更贴近孩子们的天性。比较像之前该出版社打造的商晓娜、王勇英的轻幻想系列。这和该出版社注重校园题材、幻想、侦探类题材和孩子生活接近的选稿风格很接近。

之所以需要“打磨”,是因为编辑团队认为陈果的文字不错,但情节上、故事框架上都不太成熟,“毕竟她是第一次涉足儿童文学领域的创作。第一次出版可能有出版心切的心理,我们也能够理解。但对新人作品我们也是非常慎重,希望打磨出的作品能达到出版社和作者都满意的程度。原本我们也想特别隆重地推出这书,急着想出版其实不是好事。另外报送选题、审批也都是要有个流程的。”

“儿童出版的过度开发”

这位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最近10年是儿童文学增长最快速的时期,按他的判断,从2001年到现在每年的儿童读物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儿童读物需求增加,而作者的资源又极其有限。举个例子,曹文轩《草房子》有七八个版本,你就知道这个资源有多么匮乏了。

这位负责人将陈果的作品被“抢走”归结为出版过度开发。“现在全国570多家国营的出版社有540多家在做少儿类图书,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新进入这个出版领域的出版公司都在抢新人。对新人的要求不高,拿一个作家做实验,同时积累经验,这是对少儿图书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作家的不负责任。”

“文学是适合农业文明的”

是陈果出版心切还是出版社怠慢了新人?

对于“怠慢了新人”的说法该出版社的负责人予以否认,“我们曾经努力过,2002年我们就编写了《福建儿童文学新人文丛》,而最近也在策划第二季,我们出这些书不为赚钱。最近挖掘了几个好苗子,比如厦门的李秋沅(注:李秋沅在儿童文学界早已小有名气)、泉州南安的吴淑萍,再之前在《福建儿童文学新人文丛》露面的林峥出丛系列时她还是高中生,后来因为她的写作被北京大学保送(注:文学特长固然可以加分,但也得够得上保送资格)。”

之所以要求新人不断打磨,按这位出版人的说法是:“新人作品的质量难与成熟的作家相比,自然会比较谨慎。一些出版社一开始就让新人上长篇,出书系(注:之前也正是该出版社建议陈果出书系),其实是不负责的,有点揠苗助长。虽然看似赚得盆满钵满,但品质上一定是有缺陷的。文学是适合农业文明的,不能做成工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