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廖信忠(台湾作家)
这个怪标题应该念作“hehehan”,你可以理解为“和与和”。大概与这几年台湾偶像剧跟电影的流行有关。
许多大陆同学发现台湾人“和”这个字居然读作“han”音;不少朋友说每次听到台湾人说“我han你”都会起一阵鸡皮疙瘩,甚至大家不明白为啥就连有文化者如李敖大师也会念作“han”。
读作he或han其实跟有没有文化、是不是念错也没有关系,反倒跟历史影响语言在两岸间流传有比较大的关系。
只要去听一些比较老的相声艺人,如侯宝林的段子就会发现,他也把“和”读作“han”,比如一些老北京会说:“咱俩谁和(han)谁呀!”“这哪儿和(han)哪儿啊!”这么说起来,原来念作“汗”是来自北京话。
台湾会把“和”读作“han”要说到1945年台湾光复之初,当时刚结束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人大都只懂日语,接收台湾不久的国民政府为了推行国语,请了一位字正腔圆的北京籍先生在台湾的广播电台中教国语,全台湾的国语教学都要以这个广播站为主,许多教国语的老师也从这个电台学习正确的国语发音再去教学生。当时那位北京先生就是把“和”读成“han”,所以很快的全台湾都将“和”读成“han”,一直流传到现在;反倒是“han”这种念法现在已经在北京绝迹了。
其实“和”字本来就是多音字,在台湾依照语境不同至少有四种读音,比如说念“huo”作混合,如“和面”;念“huo”时也用于词语暖和;在台湾口语念作“han”时主要当“与”用,有连接的意思在,在比较正式的读音时还是会念作“he”的。
中国之大,对各地文化的包容性也应该更强,只有不习惯没有什么恶心或奇怪,只要了解背后影响它的文化差异,这些影响各地差异的文化脉络就都会让人越研究越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