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新华社电
神舟九号遨游太空,激发了人们对太空飞行的兴趣。在关于这个话题的种种说法中,有期待、憧憬,也有传言、误解。针对一些不准确的“传说”,航天相关领域专家作出解释澄清。
1.神九升空遭遇飞碟? 专家:或为大气光学现象
传言:在神舟九号发射升空的视频中,短暂出现过两个发光体。有网友惊呼,外星人的飞碟前来为神九“护航”。
专家观点:发光体或为大气光学现象或飞机。
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认为,发光体很可能是大气光学现象或者飞机等人造飞行器。
杨宇光同时表示,如果只有个别相机捕捉到这些发光体,也不排除是设备部分像素发生故障造成的。
2.太空中能不能看到长城? 专家:可能性非常小
传言:“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建筑。”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不过,自从中国第一个访问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表示“没有看到长城”,很多人又断言“太空中绝不可能看到长城”。究竟哪个说法更靠谱?
专家观点:太空中看到长城不是没有可能,但可能性非常小。
“太空中的目视范围是很大的。”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王兆魁说,航天员飞上太空,高度优势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辽阔的视野。“神舟飞船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距离地面最近时200公里,距离地面最远的地方高度则可以达到340多公里。在200公里高的轨道上,航天员能看到地面半径1500公里的区域,目力所及区域面积可达780万平方公里,这对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王兆魁说,目视范围的拓展,会使人对远处物体细节的辨认能力受影响。“人眼角的分辨率大概在0.3角分左右,这意味着航天员在200公里高的轨道上,只能分辨出地面17米以上尺度的目标特征。长城宽和高平均不过七八米,比起航天员肉眼的分辨能力要小很多。况且,从太空看地面,还要受到日照、气象等条件影响,从太空看到长城恐怕是很难的。”
王兆魁同时表示,能见度好的时候,从地面可以看到同样位于300多公里高度飞行的国际空间站的亮光。“因此,在所有条件都特别好的情况下,从飞船上看到长城也不是没有可能。”
3.美国救回被抛弃的前苏联航天员? 专家:没这回事
传言:“有位前苏联宇航员升空的时候还是苏联,到了空间站,就变成独联体了,结果没人管他,也没钱接他回来,后来是美国人花钱派飞船把他接了回来。”这个故事的来源,据说是一位曾经采访过前苏联老航天员的记者。
专家观点:苏联解体时的确有一批宇航员正在太空飞行,但他们是乘坐独联体的飞船回到地球的。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闫野说,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谢尔盖·克里卡廖夫和亚历山大·沃尔科夫正在和平号空间站驻留,由此成为从事太空飞行的最后两名苏联宇航员。1992年3月25日,两人乘坐联盟TM-13号飞船返回。“这艘飞船在苏联解体之前就发射升空了,以对接和平号的状态留在太空,根本不存在解体后才派飞船接的问题。”闫野说。
至于美国上天接人的说法,闫野驳斥说,美国的航天飞机直到1995年才第一次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再说了,美国人虽然有钱也不是随便花的,没有预算或特殊批准恐怕无法成行。”
中国载人航天:老三与老大差距在哪
神九成功发射,国内外不乏赞誉之声。也有声音认为,我们的航天技术比美俄还差得很远,没什么值得高兴的。那么,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在国际上究竟处于怎样的一个地位?航天专家黄春平说,我国载人航天起步晚,但发展很快,从国际排名来说,在美俄之后,位居老三,这个成就是值得高兴的。不过,这个老三与老大老二的差距还比较大。
据悉,前苏联和美国分别于1961年和1962年实现载人航天。1968年4月,前苏联实现第一次太空对接。1969年7月,美国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1971年,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寿命不到6个月)。1973年,美国发射第一个空间站(寿命6年)。1998年开始,美、俄牵头,欧洲11国和日本、加拿大、巴西等参与投资建造国际空间站。2006年,一个达400余吨、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人造天宫建成,可供6~7名航天员同时驻留。这是目前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预计于2020年结束使命。
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系统副总设计师郑永煌说,这几年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进展让世界瞩目,不少方面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目前我国与美俄的最大差距在于火箭的推力,而火箭的推力又取决于发动机。
目前,美国最大推力的火箭是“土星5号”,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18吨,月球轨道运载能力为47吨。美国航天局去年宣布,将研发更大推力火箭,其有效载荷有望达到165吨。
目前我国火箭的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的最大运载能力分别达到12吨和5.5吨。目前,我国也在研制大推力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为2020年中国建立自己的空间站打下基础。本月,国防科工局宣布:我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120吨级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日前研制成功,将用于长征五号火箭。不过,黄春平介绍说,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的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分别是25吨和13.5吨,与第一梯队仍有不小距离。
(本报记者 谢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