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张伟 实习生 蓝宝兰 通讯员 台交巡
本报讯 雨夜,又一名保洁员在快车道上被撞死。或许大家从未注意到,这些城市的美容师因为常在机动车道上作业,已成为事故高发人群。在繁忙的车流中,在灯光昏暗的路段上,一个个血的教训在反复上演。
【案件回放】
凌晨扫渣土被当场撞死
5月31日凌晨1:30,59岁的安徽人杨依伯跟往常一样,在福州鳌峰亚兴路口,清理渣土车刚刚抛下的渣土。路口附近就是一处房地产的工地,每天晚上总有不少渣土车前来,把工地挖出来的渣土运出去。“滴撒漏”已成为渣土车的老毛病,为了避免被罚款,不少渣土车公司都雇人专职清扫,杨依伯就是干这个活的。
依伯站在快车道上,完全没注意到一辆轻型货车正在逼近。而事后货车司机交代,依伯身边没有任何施工标志,身上也没有反光警示,当晚又下着大雨,他没看到路上有人,径直撞了上去。据警方介绍,民警赶到现场时,依伯已经气绝。让人唏嘘的是,依伯身上其实已经穿了反光背心,但因为下雨,依伯又在外面套了一件黑色雨衣。正是这件雨衣,让依伯完全陷入黑暗中。
类似的案件屡见不鲜。此前有过清洁工扫垃圾时,被车撞死。更有甚者,曾有园林工人在修剪树枝时,因为砍下来的树枝占用了非机动车道,工人只好站在机动车道上。结果被借道行驶的电动车撞上。
【记者调查】
施工人员频频受伤工地外300米成“高危路段”
记者从台江交巡警大队了解到,仅台江一地,5年来,施工人员防范不当引发的车祸,已经导致3人死亡,超过6人重伤。其中,渣土车清扫人员成为“受害大户”。
事故多发生在工地外300米距离之内。因为不少渣土车从工地出来后,轮胎上会裹上很多淤泥。车轮在马路上滚动,就会把这些淤泥“蹭”下来,因此最初的两三百米的路面上残留的淤泥特别多。曾经,杨依伯就是以清扫这段路上的淤泥为生,却没想到死神同样在这段路上降临。
事实上,福州市容部门早有规定,渣土车在离开工地之前要先进行车轮的清洗。但是记者在走访了几个工地后发现,这项规定已名存实亡,为了赶工期,多跑几趟多赚钱,很多渣土车身上带着泥巴就直接出门了。正因为此,渣土车公司才专门雇人清扫。“公司只管开工资,却很少教清扫人员如何防范风险。”一位民警说,专业培训的缺失,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关注。
【大伟说案】
三个细节可避免这类悲剧发生
“清扫渣土的,修剪树枝的,法律上都可界定为施工作业人员。”台江交巡警大队副大队长肖玉明说,综合所有案例,警方曾专门总结经验通报各部门。其实只要做好三个细节,事故发生率就会大幅下降。
首先,按照《福建省实施道交法办法》,经批准在道路施工作业的,应当在作业区周围设置围挡,夜间在围挡设施上设置并开启照明设备。“如果围挡不方便设,哪怕在清扫的路段摆一个反光锥,上面架一个LED灯,对过往车辆也能起到提醒作用。”肖玉明说,警告标志要放在面对来车方向50~100米处。“不要怕麻烦,这段扫完了,往前走的时候,也要带着反光锥。”
其次,反光背心的着装规范。以上述事故为例,杨依伯犯的最后一个错误,就是在发光背心外面套了一件雨衣,从而失去了自己被发现的最后一个机会。“更夸张的,没穿反光背心就上路了。”肖玉明说,渣土清扫人员多在深夜工作,司机原本就疲劳,加上一些路段照明不好,更容易出意外。
最后,作业人员因为要从后往前扫,所以都是背朝来车方向。“一定要转过身来,面向车辆。”肖玉明说,这是为了保证在司机发现不了作业人员时,后者可以提前观察到车辆,多一点反应自救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