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刘旺手控对接 神九天宫再牵手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6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旺手控对接 神九天宫再牵手
标志着我国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刘旺正在手控对接
 

N据新华社电 中新 央视

神舟九号航天员24日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对接,我国首次空间手控交会对接试验成功。

这一操作是由43岁的航天员刘旺实施的。12时许,他通过手柄控制飞船的姿态、速度和方向,使神舟九号从140米外向天宫一号缓缓接近,最终成功捕获天宫一号。随后,神九航天员与“蛟龙”号潜航员互致祝福。

昨日早上刚刚分开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再次形成组合体。这意味着,中国完整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以不同对接方式向在轨飞行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

“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过程顺利,结果完美,可以说是又打了一个十环。”飞船系统总指挥何宇说。几个小时后,他们将再次进入天宫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刘旺挑起“大梁”

此次手控对接任务中,航天员刘旺挑起“大梁”。他坐在中间,用右手边的姿态控制手柄、左手边的平移控制手柄来控制飞船的速度和位置,整个对接过程操作精准,最终完成手控交会对接。景海鹏、刘洋全神贯注地监视着面前的仪表参数和对接靶标。

刘旺这个“舵手”不好当:他要将飞船与天宫之间的角度严格控制在1°之内,横向的偏差不超过0.2米到0.3米——对于重量超过8吨、长达9米的飞行器而言,难度相当于“百米穿针”,极大地考验着航天员的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和心理稳定性。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白延强说,为了让刘旺在任何情形下都能顺利对接,地面训练设置了不同距离、不同光照条件、不同初始偏差、不同突发事件等无数种突发状况。每一次“刁难”与“突然袭击”,刘旺都逐一通关,成功率百分之百。

对接是在阳照区进行的。北京飞控中心的实时画面中,神舟九号散发着金属色光芒,以倒飞姿态靠拢天宫。在距地球343千米处实施这个类似“倒车入库”的动作,相当于“太空穿针”,要求航天员具备极好的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和心理稳定性。

成功因素有三个

航天员系统总体室主任刘伟波认为,中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的背后,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驾驶员”刘旺操作水平高,心理素质好。“在万众瞩目下,刘旺一点都不怯场。我们作了比对,这次操作的对接精度、时间以及偏差,和他地面训练成绩差不多。”刘伟波说。

二是3名航天员配合默契。刘伟波说,模拟训练可以经过充分协商和考虑,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但在太空中更细致的方面,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主要靠3个人磨合之后的心领神会。

三是国产对接机构可靠性高。刘伟波说,飞船与天宫一号上的对接机构,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复杂的空间机构。“驾驶”技能体现了人的自主能动性,但交会对接的基础是产品的可靠性。从产品角度来说,这是第4次对接,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对接机构,可谓完美无缺。

手控对接全程记录

昨日11时08分,神九与天宫成功分离。飞船自动撤离至400米左右的停泊点。之后,飞船开始自主接近天宫,随后进入140米保持。

12时38分,飞船转入手动控制;12时48分,飞船对接环接触;12时50分,对接机构成功捕获;

12时55分,实现刚性连接,对接锁锁紧,天宫与神九再次形成组合体,中国首次手控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成功。

□特写

“天宫”第7日

墨色的太空中,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宛如两只展翅翱翔的白色鲲鹏,格外醒目。

近了,更近了……昨日12时55分,随着3位航天员驾驶的神舟九号飞船再次与天宫一号紧紧相牵,中国载人航天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

刘旺、景海鹏、刘洋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坐在正中间的“驾驶员”刘旺再次挥了一下握紧的拳头,与8天前从大漠中的问天阁出征时一样,只是这一次,他的眼中有泪光闪动。

潮水般的掌声在北京飞控中心响起。曾在4年前与景海鹏共同出征太空的刘伯明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非常成功!”

14时许,3位航天员再次回到天宫一号,继续精彩的“天宫”生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