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新华社电
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平安回家,要通过240秒的黑障区,地面人员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到返回舱的行踪,而且要最快找到着陆点,并尽快发现目标。昨日,神九安全着陆,三名航天员平安回家,这是地面各个系统给神九提供了科学的保障。搜救人员运用“搜救态势系统”迅速确定了返回舱方位,其主要功能是在着陆场的地理环境显示背景下,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将飞船返回舱和各搜救载体的位置、状态和信息进行直观标识,提高了搜救行动的效率。这一系统还可以接收飞船返回舱在着陆过程中发回来的落点预报数据,以及各搜救车辆、设备的北斗定位信息,具有机降路径分析和预警等辅助决策功能。
黑障区5.7秒“回收一号”锁定目标
神九返回舱进入到距地面120㎞~40㎞左右高度的稠密大气层时,它的高速度与周边大气摩擦产生高温,会在飞船表面形成离子壳,并对电磁波造成屏蔽形成“黑障”,使飞船有240秒与地面失去联系。
此时,LM-313雷达——弥补地面遥控设备不足的唯一“卫士”,通过雷达反射式跟踪保持对飞船的连续跟踪,直至飞船再次被其他测控设备捕获,最终安全着陆。
这次,“回收一号”的起始跟踪距离达到695公里,比去年还多83公里,超出任务要求的450多公里。尤其是发现目标后,稳定跟踪至隐身区,雷达进入隐身区丢失目标后,采用轨道预报方式进行目标轨道波束外推自引导雷达搜索,仅利用5.7秒钟重新捕获目标,为飞船平安着陆扫除了“盲区”。
归途5分钟精确找到落点
从神九飞船发射入轨到5次远距离导引,从手控交会对接到飞船安全返回……29日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轨道计算专家张宇再显身手,从铺天盖地的数据中,选出了误差率最小的数据源并进行运算,在5分钟内完成落点监视、综合选优等十几个复杂页面的切换,算出了飞船的精确位置,为搜救部队快速找到飞船和航天员提供依据。
10时03分,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地面指挥直升机根据落点预报数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成功地拍下了飞船返回舱降落的画面。
着陆电子测向仪最快发现目标
飞船着陆后,目标已超出测控雷达的视野,必须有新的监测手段——电子测向仪。电子测向仪广泛应用于着陆场指挥搜救系统之中,可分为机载指挥平台、机载双极化超短波定向仪、船载定向仪和单兵定向仪等种类,可让搜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目标。
这次任务中,搜救机载定向仪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可在一台机器上同时接收两个信标的技术,系统运行更稳定、使用更方便更精确。
三把降落伞保飞船安全着陆
当神舟九号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后,降落伞是实现飞船安全着陆的关键部分之一。“神九”返回舱的降落伞分为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等部分。当返回舱下降到距地面约10公里的高度时,飞船返回舱的伞舱盖将自动开启,首先是引导伞打开,然后再拉出减速伞,这时返回舱的速度下降到80米/秒左右。减速伞随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使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减至8~10米/秒。
神舟飞船主伞表面积达1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为了防止主伞伞衣局部破损,在神舟飞船Ⅱ期研制攻关时,技术人员给主伞顶部增加了一顶“牵顶伞”,还“套上”一块“伞衣保护布”,解决这一问题。
航天卫勤保障网全天候全时段服务
自神九飞船发射升空后,军地37所医院医疗救护力量组成的航天卫勤保障网,为航天员应急救护提供全天候、全飞行时段卫勤护航。
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无论从医疗救护力量的配置还是卫生资源的调遣使用都突破了载人航天飞行卫勤保障的历史纪录,形成了由2支医监医保队,14支包括陆上、救捞船和空降兵等在内的医疗救护队,1个涉外医疗救护组,24所后方支援、急救医院构建的庞大卫勤保障体系;航天远程医学会诊中心随时可以和不同方向的医疗单元同时实现高清效果的远程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