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黄凌燕 马俊杰 文/图
本报讯 莆田古称“兴化”,文物普查一次次“地毯式”的搜索,唤醒了沉寂已久的兴化记忆。翻开古兴化的这本“发现档案”,遗存的大量文物、古迹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一些已成为今日“莆田之最”。历史文化名城莆田,将对这些文物分级申报造册,推出旅游线路,拉开文物古迹“保卫战”。
最惊艳
老外百年前所拍古桥风姿犹存形如琴键
一百多年前,一位美国传教士在萩芦溪边看到兴化人撑伞行走在石碇上,一排整齐的石碇如钢琴键盘一般,周围青山环绕,绿树掩映,环境优美。传教士举起相机,定格下这幅美丽的画面。这位传教士或许没有想到,当年他在兴化的无心之作,在一百多年后会被一位莆田市民发现。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定格在画面上的这座横跨在萩芦溪的石碇步在一百多年后仍然完好,并成为全国文物普查重要发现。
“在唐代以前先人们在溪涧竖立石碇,以渡行人,石碇步是莆田最早的桥梁!”莆田市博物馆副馆长游国鹏告诉记者。
最稀奇
小村镇惊现盐民“豪宅”群
游国鹏曾在莆田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队担任队长,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秀屿区东峤镇发现的一处清代盐民住宅群。这片住宅共有16座。文物专家认为,出现这么集中这么大范围、且具备清代古民居典型的匠作手法的盐民住宅,目前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
游国鹏告诉记者,古建筑群三五幢一落,盐民住宅座座翘脊飞檐,雕梁画栋,红砖贴墙,外墙还贴有石砌的莲花图案,若没有相当的财力,是无法做到的。当时村里有老人告诉他,住宅的砌基和贴外墙的石头都是通过海运采购而来,再雇人一块块肩挑到村里的,建筑的二道运输成本很高。
在历史记载中,古代盐民生活困苦。为什么清代莆田盐民能盖得起“豪宅”?记者了解到,宋代莆田的陈应功发明了晒盐法,自此莆田制盐的成本降低,产量增加,到了明代成了福建七大盐仓之一,而当时东峤则是莆田主要产盐区之一。据住户介绍,他们的祖辈当时是村里的盐田大户,发家致富后,相继在村里盖起了大宅子,形成了住宅群。
最好玩
龟脚墓像只大海龟
让文物专家们欣喜不已的,还有在秀屿区埭头镇发现的一片清代古墓群,古墓群有60余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有18座,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每个朝代都有迹可循。在这片古墓群中还首次发现了龟脚葬墓。记者在探访中看到,这座墓位于一片广阔的农田边,大墓由3个部分组成,中间是主墓,两边各有一座小墓。主墓呈“风”字状,共有3个墓埕,第一个墓埕两边各立一根莲花望柱,祭台及周边的墓手均用石头砌成。近看主墓墓丘上“趴”着一只形象逼真的大海龟,四只呈爬行状的龟脚“踩”在墓沿四角,似乎正要爬行入海,龟背上有清晰的条纹,龟尾正微微翘起,令人惊叹。
最梦幻
“廊桥遗梦”独此一座
就在前不久,记者在文物普查员林超群的带领下,来到仙游县菜溪乡溪边村,探访文物普查中找到的莆田唯一一座廊桥。只见廊桥悬跨在象溪上,远看犹如一列列车。站在桥上向远处眺望,只见周围杨柳飘飘,两岸青山对峙,桥下流水潺潺,远处炊烟袅袅,如梦如幻。
“发现档案”还有上千处古迹
1956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莆田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43处,证明了早在公元前4000-2500年,就有人类在这里过着渔猎生活。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的全国文物普查,文物专家在秀屿区埭头镇后郑鲎尾寨半山坡遗址中,采集到彩陶片,这也是莆田首次发现彩陶。同年,城厢区下郑村龙斑山出土一件青铜器钁,成为目前莆田唯一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发现共有80处。仙游溪边廊桥、秀屿东峤清代盐民住宅群、英田清代古墓群这些重大发现已被纳入拟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录。
莆田市文管办主任连金焰告诉记者,目前莆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01处,文物点1010处,历史文化民村4座。连金焰说,前不久,文管部门已在古民居、古寺庙、古桥、古塔这4类文物中,各推选10个适合作为旅游点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探讨重点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对接的方案。
记者获悉,莆田还将建立起一批文化阵地。去年国保三清殿已设立棋院,今年省保古谯楼也即将成为琴院,此外,闽中司令部旧址、陈国柱故居也将建立革命文物及图片展览馆,陈裕清故居将建设成为对台文化交流场所。记者了解到,莆田文化部门还规划建立全市文物古迹文博资源图文资料库及电子资料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