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5版:莆田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三株并立”构筑文化森林
亿尾长毛对虾“奔”向平海湾
□简讯
仙游盖尾将办水价听证会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7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株并立”构筑文化森林
莆田动工建设一批公共文化场馆,市民文化休闲有新去处
二馆一宫(左起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效果图
 

N本报记者许爱琼马俊杰实习生陈小芳文/图

本报讯莆田市民期待已久的“两馆一宫”(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场馆,是莆田文化大事之一,目前都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建成后,大多数向市民免费开放。

根据目前的设计方案,三座建筑取意于三株大榕树,三株并立,构成人文森林。“两馆一宫”所代表的艺术、科技、文化中心,将成为莆田文化之旅的始发站点。

新图书馆查阅资料就像看电影

莆田市图书馆馆长陈豪告诉记者,新图书馆设计为5层,地下1层主要用于车库驻车,内设电梯,可直达地面。新图书馆中将设置一个展播厅,以放映电影的形式提供各种信息。今后,您可以在“看电影”中查询到各种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据了解,新馆将实行一

卡通服务,办证免费、借阅免费,同时支持自助借阅功能。读者只要凭一张读者卡,就可以免费享受新馆带来的各种人性化服务功能。新馆还针对伤残人士引进了盲文和有声读物,开设视障阅览室与无障碍通道,方便服务各种群体。

陈豪说,新馆还将借鉴

一些洋快餐的模式,设置不停车窗口,市民可开车来到窗口前,将书归还放置在窗口后,即可开车离开。此外,新馆还有具有会议报告、文艺表演、放映资料电影等各种功能的多功能活动厅,以及中央空调、服务台、咨询台、复印室、饮水室、保洁室、存包室、消防处等附属配套设施。

新科技馆触摸未来“体验”太空漫步

莆田市新科技馆位于荔城区玉湖公园旁,去年12月开始动工,预计于2014年上半年开馆。开馆后,拟将每周一、周二闭馆整理,周三至周天对市民开放。

与以往以参观为主的科技馆不同,新馆融入了更多互动元素,也将成为全省建成最早的新型科技馆。

参观者或将零距离接触高新科技带来的震撼体验,到时候,您还可能自己操控机器人,高仿真模拟外太空月球漫步,参与虚拟现实穿越体验等。

科技馆还将引入莆田特色。馆内将摆放古时甘蔗压榨轮,向市民展示莆田古代制作蔗糖的过程。考

虑到莆田红木家具火热的发展趋势,科技馆将利用玻璃温室种植海南花梨、缅甸红双枝等名贵木材树种。此外,都市农艺厅或将开辟一定面积的劳动实践基地,市民可在基地内种植花生或蔬菜,参与体验简单的农作劳动,提高市民的互动性与手动能力。

规划馆360度环幕影院 带你穿越

今天的莆田是怎么演变而来的?20年后会是啥样子?在360度环幕影院里观看莆田城市的过去和将来,这又是一副什么景象?位于市政府对面、未来的市政广场南片区,莆田市城市规划展示馆将一一告诉你。

根据目前的规划,规划展示馆将融入大量高科技

元素,或将采取各种多媒体布展手段。届时,展示馆中或将设置“莆田2030年未来影院”,这可是360度环幕影院,将实景以三维动画的形式等比例投影在巨型投影幕上,让参观者恍若置身现实环境之中。通过影片,参观者可以在了解旧莆田的历史变革以及城市远景规划的同时,得到视觉上的

震撼、艺术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振奋。

老地图叠合游戏也采用高科技手段,通过选择不同年代的老地图,把它们叠合在多媒体地形模型上,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变化。此外,“城市展望”部分,你或许还可以乘坐时光机器,体验未来的莆田城市之旅。

博物馆妈祖文化文物 冠绝全省

在荔涵大道绶溪公园旁,莆田市新博物馆工地正在施工。新博物馆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预计年内完工。届时,博物馆将对外免费开放。

博物馆外观设计精美,将建成4层高的主、副展馆各一幢,犹如一把红如意,静卧在绶溪公园畔,如意柄就是展馆长廊,碧玉初缕,丰美可掬。馆内将布置十大陈

列展厅,这里有厚重精美的石雕,有古朴而端庄的文字,在这里,市民可以走进莆田历史,掀起莆田这块土地的神秘面纱,解读莆仙文明的传奇。

据介绍,目前,莆田市博物馆共拥有馆藏文物8428件,其中的200多件妈祖文化文物更是冠绝全省,名扬全国,还藏有革命书画家何香凝及徐悲鸿等大师的墨迹2400多幅。

青少年宫莆田少年 将有自己的剧场

莆田市青少年宫将在荔城区玉湖公园旁建一个新宫,新青少年宫占地30亩,分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将增加一个700个座位的剧场。目前,设计图纸还在论证阶段。

剧场建成后,青少年宫将会不时邀请一些交响乐

团、戏剧团等到剧场进行表演。目前的青少年宫,具有青少年培训、基层青少年公益、夏令营等项目,新的青少年宫随着面积的扩大,还增加了众多体育项目,例如攀岩、乒乓球等体育类活动,让青少年的身心得到更多的锻炼。

【记者手记】

有一种文化叫责任

6月19日起,莆田市委宣传部联合本报莆田新闻中心,推出《在莆田,观文礼》特别策划。历时半月,前后9篇,对莆田文化进行全面而充分的挖掘和展示。

“文化莆田”最需要什么?采访时,记者们想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

没有零距离的接触,就没有零距离的感受。我们认为,“文化莆田”最需要的应该是力量。决策的高度、工作的角度以及思想的深度,都是建设“文化莆田”的力量。这些力量,归结起来就是“责任”,而文化本身,也是一种责任。多一份责任,文化的美好蓝图就会尽早变成现实。

对我们而言,这次持续的采访报道,让我们对责任的力量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今后,我们将继续捕捉当地建设“文化莆田”的好决策、好做法、新成效,为构建和谐文化氛围、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尽一份媒体人的责任。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