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吴龙贵
湖北武穴市教育局严重超编引起关注。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该局核定编制54人,实际在编115人,编制超一倍有余。这115人中,在岗75人,还有40人50岁就退二线,他们不用上班,工资奖金却基本不变。该局局长王卫平说,50岁的人退二线,的确是一种资源浪费,“我认为这也是改革的成本”。(7月9日《京华时报》)
“浪费也是改革成本”论引发舆论强烈质疑。改革的本意是为了追求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也就是为了减少浪费,如果改革必须以“浪费”的方式来实现,那么改革的意义何在?
当然,改革确实付出一定的成本,比如长期关注中国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改革触及官员的既得利益,让掌权者“向自己开刀”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避免改革的延滞甚至夭折,适当的妥协是必要的。但值得警惕的是,“浪费也是改革成本”的泛滥化——以改革为幌子,大肆牟取非法得利。在这方面,武穴市教育局可谓是最新“典型”,人员超编一倍左右,“吃空饷”者越来越多,可这一切都以轻飘飘的一句“改革的成本”遮掩过去了。
再把视野放大,各地为了遏制“三公消费”出台不少措施,可三公消费总额不减反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荒唐论调在作祟,从而走向改革的反面。
改革成本可多可少,成本大于收益的改革和收益大于成本的改革,显然不能混为一谈。武穴市教育局振振有词地宣扬“浪费也是改革成本”,可他们拿什么证明这带来了行政效能上的哪些改善?
“浪费也是改革成本”论,实质是权力自肥者的托词,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浪费也是改革的阵痛,改革的目标是减少乃至消除这种阵痛,而不是在阵痛中丧失权力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