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8版:莆田新闻
3上一版
 
千年“樟木王”宋明两版《 上雕刻清明上河图》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樟木王”宋明两版《 上雕刻清明上河图》
莆田8名工匠,历时两年多,完成主体创作
﹃樟木王﹄B面以浮雕形式雕刻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
“樟木王”的A面是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进入精雕阶段,最多用到30多把不同刀口的刻刀
用了多种雕刻技法,立体感强
 

N本报记者 蔡学伟 马俊杰 文/图

本报讯 横跨汴河的木质拱桥小巧精致,550多个人物个个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甚至连麻绳上的每一条纹路都清晰可见。省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带着7位能工巧匠,在一根千年“樟木王”上雕刻《清明上河图》。两年多过去了,这幅《清明上河图》主体创作已完成,进入修光阶段,本报记者前往探访这件工艺品的创作过程。

原料 江西“樟木王”长14米

其实这不是郑春辉第一次创作《清明上河图》作品,早在10年前,他就萌生了雕刻《清明上河图》的想法,由于找不到合适的雕刻材料,这一梦想一直无法实现。

转机出现在两年多前,2009年12月,郑春辉好友带来一个消息,称江西有一株千年樟树遭雷击后枯死,留下巨大的樟木木料。“这么大的木料,如果不是雷击而亡,根本是无法获得的。”郑春辉当即托这位朋友与江西当地部门进行联系,决定买下这些木料。

几经周折,郑春辉终于得到这块他梦寐以求的木料,并租用了一辆20多米长的挂车,将木料从江西运到莆田。当见到这根长14米、最大直径达3.5米、重约30吨的千年“樟木王”时,他十分兴奋,这离他雕刻《清明上河图》的梦想又进了一步。

难题 整幅图如何搬上樟木

得到“樟木王”后的第二个月,郑春辉从手下的工艺师中精心挑选了7人,开始研究如何在这株樟木上进行创作。郑春辉说,这7名团队成员至少都有十多年的木雕从业经验,其中一名技师的从业经验甚至多达30年。

但难题出现了,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原画长5.28米,宽约0.25米,如仅将原画临摹到长14米、宽3米多的“樟木王”上显然有些大材小用,而如果将该图放大比例,又难以保证将原图全部绘制在“樟木王”上。经过1周时间的探讨和摸索,郑春辉和他的团队决定,在不改变《清明上河图》整体结构的情况下,调整部分景观的比例,最终将整幅图都搬上了樟木。

巧思 加入莆田独有技法

郑春辉告诉记者,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有人物550多人,船只20多艘,牛马等牲畜近60匹,还有车轿、商铺、拱桥等,要想把这么多景观、人物栩栩如生地反映在樟木上,还要呈现立体感,的确是一项不小的工程。

他和7名艺人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利用了镂雕、透雕、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以突出其立体感、真实感。为了让人物的表情“鲜活”起来,让画中器物的细节生动起来,郑春辉还特意加入莆田独有的精微透雕技法。“这种技法重在细微之处见功夫。”郑春辉说,如船上的麻绳,通过这种技法诠释后,能让麻绳上的每一条纹路都清晰可见,使每个人、每件器物都更具真实感。

创意 正反两面各雕一图

这根“樟木王”雕刻的《清明上河图》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木头的两面各雕了一幅不同年代作者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樟木王”的正面雕刻的是宋代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背面雕刻的则是明代仇英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明代苏州的风貌。

郑春辉说,千年“樟木王”很罕有,为了不浪费材料,才在樟木的两面都刻上作品。郑春辉说,这样一来“樟木王”正反两面都是同一个主题的作品,反映的又恰是不同朝代南、北两个不同地域的风貌。为了体现两幅画作的不同风格,正面的《清明上河图》融汇了镂雕、透雕、浮雕和莆田精微透雕的雕刻技法,人物、景观比较细腻,反面的《清明上河图》则主要采用浮雕的技法,突兀有致,展现大气风范。

郑春辉介绍,目前《清明上河图》主体雕刻部分已经完成,正在进行修光(局部细节修补)阶段,最后再打蜡和上漆,预计整件作品将在今年国庆节前后完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