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蛟龙”明年下南海“捉鳖”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7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蛟龙”明年下南海“捉鳖”
载人深潜海试队凯旋,李克强致电祝贺和慰问
 

N新华 中广

核心提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结束7000米级海试任务后,随母船“向阳红09”于16日返回青岛。这标志着“蛟龙”号已完成研制与海试,即将转入业务化应用。海试参试单位相关负责人透露,“蛟龙”的首份工作将安排在南海进行。目前正在申报任务计划,可能于明年4月或5月成行。

“蛟龙”昨日凯旋

16日上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队在圆满完成人类首次7000米级海底作业和科研实验任务后,乘坐“向阳红09”船返抵山东省青岛市。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举行了欢迎凯旋的仪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发来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蛟龙”号研制人员、海试队员和海试保障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李克强指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成功,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和深海技术的重大进步,对于提升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希望继续弘扬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传统,不断攀登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新高峰。

2012年5月3日,“向阳红09”船自江阴启航奔赴马里亚纳海沟执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其间,“蛟龙”号共完成6次下潜试验,其中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对潜水器289项、水面支持系统24项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了逐一验证,开展了坐底、定深定高航行、近底巡航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算作业内容,取得了地质、生物、沉积物样品和水样,并记录了大量珍贵的海底影像资料。

未来将建海底行宫

“虽然7000米级海试获得成功,但‘蛟龙’号的路还很长。”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员、“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蛟龙”号是实实在在的科考作业平台,这次出征海试不是终点站,下一步将转向业务化运行,进入应用阶段,发挥科学效益。

据透露,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深海基地,两年后将完成包括深潜器和母船停靠码头在内的一期工程建设,我国将成为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深海技术支撑基地的国家。届时,“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在深海基地“安家落户”。

徐芑南表示,海试完成后,未来3至5年将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在总结“蛟龙”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团队还将开展常用工作深度专用深潜器关键技术攻关工作。

而在更远的将来,“蛟龙”号母船将有望由海面转到海下,在海里和“蛟龙”号进行一次“交会对接”。“海面毕竟还要受到风浪影响,未来要在海里为‘蛟龙’号构建海底行宫——通过深海空间站实现物品储存供给和潜航员长期驻留。”中船重工原总工程师方书甲说。

到那时,普通人将有机会下潜一睹深海秘境。

首份工作或赴南海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副主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明年“蛟龙”号的任务正在进行申报,计划是进行南海进化史研究和调查,并分析南海海洋环境对我国的影响。他表示,“蛟龙”号将有可能于明年4至5月奔赴我国南海海域执行南海深部计划,进行试验性应用阶段的“首场秀”。“明年‘蛟龙’号有望搭载一到两名科学家下到海底,进行观察并有甄别地取样。”

“将‘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阶段的第一次任务安排在南海,也是考虑到南海海域离家近,有问题很容易从陆地得到支撑。”刘峰说。

刘峰同时表示,“蛟龙”号在完成南海任务后,可能在明年晚些时候在热液硫化物区开展作业,也可能奔赴东太平洋开展多金属结核区的详查,并奔赴东太平洋硫化物矿区开展下潜活动,一年中总的作业时间可能将达到150天。

猜想 我国将培养女潜航员

未来是否会有女潜航员驾驭“蛟龙”?““蛟龙”号会不会走全部国产化的道路?对“蛟龙”号未来的种种猜想,海试参试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权威解答。

将建全新母船载“蛟龙”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16日透露,目前,发改委已经批准立项,为“蛟龙”号建造一艘全新的工作母船。当“蛟龙”号结束3年的试验性应用阶段后,可以正式交付到新的工作母船上使用。

他说,“向阳红09”试验母船作为一条超龄服役的“34岁老船”,虽然经过了改造,但先天不足仍十分明显,与新设计专用船相比差距较大。“向阳红09”船没有专业的潜水器库房,对潜水器维护带来很大困难,而潜水器整日在甲板上暴晒,让其部件寿命难以保证。船只噪音大,严重影响潜水器通信系统。没有装备动力定位系统,达不到潜水器工作母船的状态。

第二批潜航员招选向女性开放

刘峰说,目前我国自行培养的能够驾驶“蛟龙”号的职业潜航员只有两名,因此选拔和培养我国潜航员队伍将是接下来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明年开始,我国将计划选拔和培训一批潜航员,在专业、性别互补方面做一些考虑。只要满足条件,性别不会成为选拔潜航员的障碍。

刘峰表示,其实女性与男性相比,更为细心,而操作潜器就需要胆大心细,动作敏捷,女性在这方面挺有优势。美国就有女潜航员,日本也正在培训一名年轻的女潜航员。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刘心成说,由于“蛟龙”号内部空间十分狭小,而每次下潜长达10多个小时,如果一名女潜航员和两位男潜航员下潜,他们在潜器内解手将是很大的问题。“当然,如果是三名女潜航员下潜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他说。

应用

未来人人都可做“卡梅隆”

仅仅因为对海底世界的无限迷恋和真知探寻,美国导演卡梅隆驾驶其单人深潜器成功下潜至海下一万米。

迄今为止,人类一共有11人造访过深海7000米及以上。除了卡梅隆之外,还有瑞士科学家毕卡达、美国军官唐·华士,他们于1960年1月23日乘坐“曲雷斯特”号造访11000米级深海。

此外,就是我国参加“蛟龙”号海试的8名潜航员和试航员。他们是叶聪、唐嘉陵、付文韬、崔维成、杨波等。这些潜航员,大多是“蛟龙”号的设计师。

上世纪60年代人类第一次造访深海时几乎什么都没有得到,而“蛟龙”号在7000米海底完成了拍摄海底景象,获取沉积物、矿物和生物样品,布放标志物等全部试验内容。

此前,卡梅隆深潜时的主要任务是探险和拍摄影像资料。卡梅隆的“深海挑战者”号只能载1人,耐压舱的直径只有1.09米,只能供卡梅隆一人看看海。

“‘蛟龙’号可以同时带着3个人到海底深处进行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它可以沿着海底平原、山坡进行自主‘行走’,具有很强的巡航和作业能力。”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员、“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

更远的未来,“蛟龙”号还会与我国将要构建的深海空间站在水下进行“交会对接”,建立长期的“海底行宫”。届时人们可以到水下去看看海、吃吃鱼,尽情享受海底世界的乐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