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助学组 文/图 实习生 万庆庆 黄秋硕
本报讯 每年的助学行动,都得到了福州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雁过留声,水过留痕,可不少低调的爱心人士,寄来了爱心款,却不愿意留下姓名地址。
福州阮女士去年寄来1万元,资助了两名贫困学子。今年,她又资助了两名贫困学子。可这一次,阮女士在汇款单上特别备注了不要回访的留言。
福州王先生的母亲年纪大了,可能将不久于人世,家里的亲戚都去了老人的身边,可王先生却留了下来。王先生还有一件心事未了,就是帮助一名贫困学子。接连几天,王先生都打来电话,询问建阳贫困学子刘宇的学费是否凑齐了,还多次表示要帮助他完成学业,想当面把钱交给刘宇。刘宇得知了这个消息,特意来到福州,要见一见王先生。
记者帮刘宇约了王先生在报社见面。到了约定的时间,王先生把一张5000元的汇款单和一封信留在了保安处,人却悄悄离开了。王先生在信上说,假如因为家庭经济不好,让刘宇失去一个可能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良机,这种悲剧在当今社会是不应该发生的,因为社会还是有温情的。他感谢本报将这些贫困学子鲜为人知的故事付诸报端,给他们提供了一次献爱心的机会。
信的最后,王先生还说,他的举动与为救人而献身的“榕城托举哥”相比,不足挂齿。刘宇拿着这封信,足足看了半小时,每句话每个词都刻入心里。
细流成河,做公益需要更高调。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公益的行列,本报助学组特意发起微爱助学举手活动,让大家发表自己独特的公益宣言。希望每一位爱心人士,勇敢地举起自己的双手,加入公益,为贫困学子筑起一道爱的桥梁。
今日,本报发起微爱助学举手活动,只要您登录福建新浪“微爱助学”主页域名http://fj.sina.com.cn/edu/zt/2012wazx/index.shtml,回复微爱助学举手活动微博,并留下自己详细的地址和姓名,将免费收到本报助学组寄出的一张助学公益明信片(活动只限今日一天,回复时间截至19日24时)。
主题词: 抠门
上有老,下有小,住土房,种薄田,贫困学子的父母,在艰难中守护着自己的家庭。有限的收入,要应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支出。为了省钱,家长节衣缩食,甚至抠门到了极致,连生病了也不愿去看。他们常常靠着老一辈留下的自找草药、扎针的土方法,缓解病痛。
从小耳濡目染,学子们认识了父母的艰辛,也学会了家人的“抠门”。感冒头痛,温雅琴首先想到的不是看医生,而是扎针放血的省钱土方法;生活费不够,苏礼永首先想到的不是找母亲要,而是买几包榨菜配饭。他们的父母亲友都明白,这个抠门,是源于感恩的抠门。
学子档案51
温雅琴 永泰一中 高考分数:理科593分
感冒了,用土方法给自己放血
大热天,温雅琴和爷爷奶奶,坐在闷热的房间里看电视。奶奶把电风扇朝着温雅琴,温雅琴趁奶奶不注意,又偷偷地转向奶奶。于是,电风扇就这样左右摇摆着。
雅琴的家,是上世纪80年代几家亲戚一起盖的,如今已经有多处开裂。雅琴和父亲、爷爷奶奶只有两间房。爷爷奶奶的卧室,是由厨房改成的。灶台上铺上一块布,就成了摆放旧电视机的桌子。电视机和电风扇,是家里仅有的电器。
雅琴8岁时,母亲改嫁了。父亲背井离乡到泉州打工,尽管经常加班,可每月收入也不过一千多元,除了要供雅琴的学费,还要养活一家人。当问起雅琴上大学的学费凑齐了没有,父亲饱经风霜的脸上只剩苦笑。由于家里只有两间房,每次当雅琴和爸爸一起回来时,家里不够住,爸爸只好睡地板。
父亲出外打工后,家里的农活都交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
操劳多了,爷爷得了高血压,奶奶得了低血糖。爷爷的头经常痛,他会拿出家里的缝衣针扎手指头放血。从小到大,看得多了,雅琴也学会了这一招。
在学校里,每次看书看得头痛或者感冒头昏时,她就学爷爷的样子,用绳子绑着手指关节,再用针扎自己的手指头和脚趾头,给自己放血,然后倒在床上盖上被子睡觉。醒来还头痛的话,雅琴就再给自己扎一针,再睡一觉。实在不行了,雅琴才会去买感冒药。雅琴的坚强,让人心疼。
学子档案52
苏礼永 永泰一中 高考分数:理科573分
生活费不够,榨菜泡开水配饭
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苏礼永现在与伯父一起生活。上天加诸他身上的不幸,苏礼永没有丝毫埋怨,一直积极面对。他的阳光,换来了更多亲人对他的关爱。伯父和叔公,轮流扮演父亲的角色,用自己的爱和关心,让苏礼永不再觉得孤单。
苏礼永6岁时,父亲患肝癌去世。苏礼永和母亲生活在乡下,母亲一人种田,要养活苏礼永和爷爷。钱不够用,母亲就去当保姆。母亲经常累了一天下来,每顿只吃一碗稀饭,把钱省下来给苏礼永。从上小学开始,苏礼永就从母亲身上学会了省钱,每天上学自带盒饭。
到了中学,母亲每月给他300元生活费,他只要200元。他明白,100元钱够母亲吃半个月。由于买书等原因,生活费不够了,苏礼永没有找母亲伸手,而是买来几包榨菜,每天吃饭前,挑出几根榨菜加入开水,配着干饭凑合一顿。苏礼永18岁时,母亲改嫁了,苏礼永从乡下搬到了城里的大伯父家。
大伯父很疼苏礼永,可他常到福州,留下苏礼永一个人在家。大伯父不在家,住在附近的叔公,义不容辞地扮演了父亲的角色。他天天都来看苏礼永,礼永没考好,八十多岁的叔公会开导他。每逢过节,是苏礼永最难抉择的时候,大伯父、叔公、舅舅都会打电话让他过去吃饭,不去还不高兴。于是,苏礼永像赶场一样,到各家转转。临走前,长辈们还会塞钱给礼永。
高考成绩出来后,苏礼永第一个告诉的人是妈妈,第二个是伯父……他想让所有爱他的人,能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爱心榜】
陈凌峰:7000元
翁姚:5000元
赵彦敏:5000元
欣达:5000元
陈鲤群:1500元
郑弋:1000元
程少玲:1000元
林思恩:600元
张鑫宇:600元
捐款方式
1.“邮储一对一账户”
9月1日前,所有通过省内各邮政网点、邮储银行福建省分行(不含厦门)下辖邮储网点向本报助学行动组汇出的爱心款项,只要注明“爱心捐款”字样,一律免收汇费。
想捐助的爱心人士,可以通过各地邮储网点及邮政网点把钱汇到本报,填写“收款人:海峡都市报阳光助学行动组,收款人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4号”,邮编:350003,并在附言栏注明“爱心捐款”,可写上想捐助的学生。
2.转账汇款账户
市民也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直接把爱心款汇给我们。
户名:海峡都市报社,账号:1402 01310900 4603 888,开户行:工行晋安五四分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