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文雨:写网络时代的市井百态
“好战”的大陆人?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7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岸大小事 N廖信忠(台湾作家)
“好战”的大陆人?

 

有个台湾朋友管理一间工厂,刚赴任就接到临时追加订单的难题,要在短期内完成;时间紧迫,他将这项任务分派给大陆籍干部执行,务求准时交货。隔天,他在厂里赫然看到红布条写着“打好攻坚战”,交上的方案其中一项也写着什么组织突击队之类的,让他非常不习惯,只不过就是要增加些作业时间增加产能,非要搞成什么“战”呀、“突击”之类的,有那么严重吗?

还有比如说“矛盾、斗争、阶级、战线、战斗、突击队”之类的用语,流传到现在大陆的朋友都用得很熟稔或习惯。

但以前台湾教科书就抓着这一点批评大陆人人好战好斗,因为有这种刻版印象,结果台湾人来到大陆看到这些词心里就总是有点怪怪的。

研究影响当代两岸汉语歧义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有趣的历史原因。在最近描述国共内战或抗战的剧集时一定会发现,国民党官僚阶层或军官的形象常常都是精英主义,而军官很多也充满了儒雅之气;现在很多朋友都有所谓的“民国浪漫情怀”,总是刻板印象地觉得民国时代的人讲话都文绉绉的,特别注重语言的优雅与规范;但另一方面,在苏区或解放区的共产党人,常常是灰头土脸的,但又呈现出亲民的形象,国共战争时国民党总爱笑共产党“土八路”,就是觉得共产党又土又俗。

与当时国民党的各级官员比起来,共产党的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不高,这也决定了共产党人使用的语言要俗,另一方面正因为走群众路线起家,宣传就要越土越俗;他们的确抓住本质了,对基层的工农大众宣传一定要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所以看那些早期的媒体宣传,都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一些方言土语或口头用语都堂而皇之地进入刊物、广播和书籍当中,“搞”、“抓”之类的用词就是在当时出现的。

后来大家都知道,土的打败精英的,这也造成1949年后两种不同的语言传统在两岸各自发展。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