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熙慧 包华
本报讯 昨日,记者从将乐县博物馆了解到,在当地玉华洞内,发现了民国时期“永禁烧凿”的摩崖石刻。这一石刻是目前全国罕见保护溶洞的摩崖石刻,表明当地保护古溶洞资源由来已久。
据了解,玉华洞摩崖题刻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宋代、元代、明代、清末到民国题刻,玉华洞内部空间5万平方米,洞内最高落差42米。历代题刻共登记17幅。其中宋代3幅、元代1幅、明代6幅、清代2幅、民国5幅。题刻共分摩崖石刻、碑刻和墨书三种,内容最多的是颂扬玉华洞美景的,个别带有其他内容。
将乐县博物馆馆长郜骅介绍,已经发现的摩崖石刻作者有本地官员和名人。其中有宋代理学大师杨时题刻,宋代将乐知县黄去疾题刻,明代福建巡抚杨四知题刻,明万历年将乐知县陈本题刻,明万历年延平通判张程题刻,明万历年福建学使沈敬蚧题刻,清建安道尹、民国元年任将乐县知事卢榕林题刻,民国将乐县长俞鸣鹤题刻等。
“在县志当中,就发现清康熙年间,当地政府下令不能烧凿,但是摩崖石刻实物还是首次发现。”郜骅馆长说,工作人员在洞内整理石刻过程中发现了“永禁烧凿”的内容。他们查找了全国其他有关内容,均没发现类似内容。
这一字幅高1米、宽1、5米。楷书横题“永禁烧凿”,小字题“中华民国万年天下大公”。
福建博物院研究员陈兆善说,玉华洞是全国开发最早的古溶洞,自西汉被当地猎人揭开神秘的面纱,已有2000多年的游览史。明崇祯元年(1628年),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考察玉华洞,写下了《玉华洞游记》。后明代诗人萧慈手绘玉华古洞导览图80幅,成为我国旅游界的一件瑰宝。
他说,民国“永禁烧凿”题刻意义最为有价值,这是一方民国时期当地保护玉华洞自然景观免受破坏的告示性文字,这种保护溶洞生态景观的题刻在省内仅此一例,在国内也非常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