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闻 其实没想象中简单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7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 其实没想象中简单
小记者档案
在黄纟寅《新闻中的道德》讲座上,小记者们体验了一把类似哈佛大学课堂上的辩论赛
黄纟寅(右一)与小记者互动
当日下午,幸运的小记者陈滢(左一)、子琦(右一)获得了林华副社长赠送的一九九七年九月创刊初期的海都报
 

7月24日下午,林华副社长讲《海都报是怎样“炼”成的》,7月25日下午,社区部负责人黄纟寅讲《新闻中的道德》,7月27日下午,摄影部首席记者王浩志讲新闻摄影技巧……几天的讲座,小记者们在课堂中了解新闻,也思考记者这一职业的意义。

NO.1 主题:《新闻中的道德》

时间:7月25日下午

主讲人:海峡都市报社区部负责人黄纟寅

“反角色”辩论赛训练小记者新闻思考力

记录者:本报记者 何旌

哈佛大学常以课堂辩论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报社区部负责人黄纟寅给15位小记者带来的《新闻中的道德》主题课堂中,小记者们也感受了一把哈佛课堂的精华。还不只是辩论赛这么简单,老师给大家安排好的角色,是替自己观点的反方说话——福州三牧中学一优秀生因在中考中没有填写化学选择题答题卡与自己的理想学校失之交臂,你怎么看?

虽然是自己观点的“反方”,但是小记者犀利的分析、经典的论据仍让老师赞赏不已。

辩论赛之外,黄纟寅还以北京人廖丹为了给身患尿毒症的妻子做透析,涉嫌伪造医院收费单据,骗取北京医院医疗费这一事例,让小记者们思考媒体为什么选择廖丹,记者们是想帮助一个人,还是想卖一个故事等问题,并让小记者们亲自“操刀”该新闻,让大伙提出采访对象、采访问题。“我要采访卫生部”、“其他尿毒症患者同样值得关注”、“廖丹妻子究竟是怎么想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小记者们的提问也显得格外专业起来。

黄纟寅说,新闻可以用事实说话,也可以用事实说假话,让大家反驳自己的观点,是要小记者们学会在反差中,锻炼从另一个角度想问题的能力。通过辩论主题以及相关案例,他想告诉孩子们,新闻中的道德是在无数实践、判断、选择中形成的,并非是靠教化和背书,“只有亲力亲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才能发现自己在新闻中的思维定势,表清文章里的道德观”。

不带感情色彩写新闻也是道德

记录者:小记者林薇拉

生活中有许多像廖丹妻子的尿毒症患者,没钱治病,难道只因为他犯罪了,引起社会关注,就能得到治病的钱了吗?

这件事值得我们思考。身为一名记者,不仅仅只是要帮助到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而应该通过一篇报道,引发社会关注一个群体、一类人,要从根本上来保护这些受害者,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所谓人人都前进一小步。因此,记者在写新闻时不能带有感情色彩,为了有爆点、卖点而去特别渲染。我想,这大概算是新闻道德的一部分吧。

NO.2 主题:《海都报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7月24日下午

主讲人:海峡都市报林华副社长

精益求精的海都精神令人敬佩

记录者:小记者马欣辰

下午的讲座内容十分生动!我在视频及老师的讲解下认识了海都报的制作全过程。除了记者们四处奔波地采访新闻以及写稿之外,校对人员还必须非常仔细地进行校对核查,排版布局。在此流程中是不能有一点差错的,他们常常工作很晚,甚至到了凌晨。对于他们的身体状况,难免我也会有所担忧。

我认为记者们及其他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如此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应该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正因为这些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的工作者,才有海都报今天的辉煌成绩。从各个环节细节方面来看,我觉得海都工作者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种谨慎、精益求精、默默奉献、不辞辛劳的形象,对此我尤为敬佩。除此之外,令我感触颇深的便是送报人员。他们每天都必须将500多份的报纸送到各个订报人的手中。他们坚持不懈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永不动摇,恪尽职守,实在令我佩服哪!

阅读海都报需要敬畏和感恩

记录者:小记者陈可笛

24日下午的讲座带给我很多触动。林华副社长的关于“一个广告的诞生”的故事,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广告甚至是一份报纸它从采写到发行这一系列的过程,是我们从未想象过的艰辛,需要动用的是许许多多的人力。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在翻看每一份海都报时,心里比以前多了一份敬畏与感恩。

今天活动体验结束,最大的感受还是一个字,累。我们只是来体验的小记者,而且只体验了两天,就觉得累了。想到那些大记者,每天都是这样的生活,我便想起我的“传媒梦”,终于有点犹豫了——这个梦,真的如我之前所想,那么容易实现吗?

NO.3主题:《新闻摄影技巧》

时间:7月27日下午

主讲人:海峡都市报摄影部首席王浩志

新闻摄影最重要的是真实

记录者:小记者刘凯明

今天摄影老师为我们做了关于新闻摄影技巧的讲座。有时我们为了自己的需要,会对图像进行处理,但是新闻图片却不行。我一直认为,如果将一幅图片作为新闻图片需要对相片上的一些瑕疵处理掉。现在才知道不能这样做。摄影的好坏并不在于相机的好坏,而在于自身的技巧和细心。

虽然我是一名文字小记者,但从摄影中,我也体会到,哪怕只有一个设置没调好,焦距拉得过长,拿相机的手略微地抖动,都有可能会对拍出来的相片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那次在拍摄那名贫困学生的时候,由于一个设置的错误,导致我开了闪光灯居然还变得更暗。并且,在拍摄新闻图片时要突出重点,让别人知道你拍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在拍突发性新闻的时候要将新闻放第一位。如果先思考怎么拍,就会错过一闪而过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将其拍下来,也许其中一些图片就能成为新闻。发现新闻在于有发现新闻的眼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有信心,有恒心,选择行之有效的途径,加上勤奋的付出,才会有丰硕的收获。”这是我今天的体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