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惠铭生
近日,深圳市绿色基金会发起近20年来首次义捐活动,称资金将用于城市景观林带建设。消息一出,市民反对声成片,在拒绝捐款的同时,还直指政府部门绿化建设中的“浪费”和“不透明”现象。深圳市绿委会回应称,绿基会发起义捐活动是支持城市绿化,并非因“绿化资金不足”。(8月1日《晶报》)
长期以来,一个人是否参加“义捐”,其所在单位及社会会为他贴上思想觉悟高低的标签,所以,面对名目繁多的“义捐”,人们不管是否内心愿意,往往随大流“踊跃”捐款。也正因为这样,“义捐”成为一些地方部门“权力融资”屡试不爽的“法宝”,修路、建校、慈善乃至绿化,都觊觎市民的口袋。
譬如深圳这次“义捐”,城市景观建设应该用财政经费才是,鼓励市民义捐名不正言不顺。对此,有网友跟帖:“我已纳税,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是必须的。”可谓一针见血、淋漓畅快。
“权力募捐”面前,应者寥寥,见证了公民的成熟,大家不再盲从,而是理性辨析捐款的合法性。比如,有网友认为,每年几个亿的绿化经费都到哪去了,政府部门应该公布账目明细;还有人认为,监督机制滞后,捐的钱易被一些人私吞。还有的网友干脆举例为证:深圳滨海大道隔离带上一路不断的大理石花盆是何等的浪费,有关部门能告诉市民为什么这样花钱么?
这种“拒捐”,并不意味市民缺乏爱心,而是参政意识的觉醒——公共财政来自纳税人,纳税人有权知道钱怎么花!市民在成长,一些部门惯用的小伎俩还是舍弃为好,否则,只会被冷落,乃至自取其辱。
网民以“我已纳税”为由,对“权力募捐”大声说不,是时代的一种进步,这对习惯发号施令、无视民意的政府部门而言,何尝不是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