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朱嘉怡 黄婧 王浩志 实习生 雷兰英
“你们猜一猜,这个竹编的‘长篓子’是做什么用的?”“取暖的。”“披衣服的。”“像是之前报纸上的火笼,就是高大了点。”“这是‘竹夫人’,夏天抱着睡,取其凉意。”
8月5日,本报与闽都民俗馆联手举办“认识老福州”活动。在一个半小时里,专业讲解员方叔带着20组家庭,在三坊七巷的蓝建枢故居里,欣赏老房子,认识老物件,分享老故事,“穿越”回清朝的老福州。
兴奋孩子凌晨3点睡不着
8月5日上午8点半,在蓝建枢故居(现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门口,已经聚集了5组家庭。出人意料的是,除了对闽文化感兴趣的中老年人,报名的大多都是年轻父母和孩子。
“我女儿一直想了解这些从未见过的老物件,昨晚兴奋了一个晚上,直到凌晨3点才睡。”黄女士说,本来是要带女儿来的,但看女儿实在没法起床,只得作罢,“我先来听听,下一次再带我女儿过来”。
郑女士则是一个人带3个孩子。“无论如何要把门票给我留着啊,我马上就到。”郑女士因为家远,快9点时打来电话,请求主持人一定要给孩子们一个认识“老福州”的机会。
对比数码相机聚焦“老前辈”
在生活用品的陈列室后,出现一个极为有意思的画面。这个陈列室放着一台大型的旧式相机,十多双手举着十多架大大小小的数码相机、DV,对着这台相机的“老前辈”拍摄。
现今38岁的陈女士,还在现场跟大家分享自己儿时的趣事。“小时候家里难得拍照,父母就会在过年时,请照相馆的师父来为我们姐弟照相。”陈女士说,这种老式的照相机使用的时候需要按下开关,就会有个灯一闪,还带点星星点点的火花。“我弟弟那时候还小,总觉得这个会疼,小孩子嘛,所以每次拍照他都把头撇向一边,眼睛紧闭着,拍出来的照片真的好可爱。”
新鲜坐花轿,我也是“新娘子”
在看了上千件展品后,不少参观者都想体验一把。故居里的一顶花轿让不少年轻美眉心动。“未婚的美眉体验一下,结婚了的,小心犯重婚哦。”得知可以体验下“坐轿子”的滋味,不少小姑娘都想上前一试。
刚刚高中毕业的小雪就尝
试着当了一回“新嫁娘”。坐进大红花轿,撩起大红轿帘,小雪俏皮地朝妈妈的镜头做了个鬼脸。“感觉很新鲜啊。”钻出花轿,小雪笑着对主持人说,“以前是在古装片里看到的,今天总算体验了一把‘上花轿’的感觉了,不过毕竟是新娘坐的,有点儿难为情呢。”
回忆油画里重走旧仓山
在大观园的第一进厅堂里,和古典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墙上展示的几幅油画。方叔介绍,这些油画全是在仓山区取景的。看过了琳琅满目的老物件,读者纷纷放下相机,各自驻足欣赏起画里的老福州。
“我小时候就生活在这样的小巷子里,看到这幅画就觉得回到了过去。”王女士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位老福州,在这些油画面前,她久久不愿离去,“老物件让我们了解古人的生活细节,而这些油画,对于熟悉福州的老福州人来说,实在太震撼了。”
特别鸣谢: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提供人力、物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