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综合
本报讯 伦敦奥运会开幕以来,在判罚上错误不停上演——体操、游泳、自行车、击剑、乒乓球、羽毛球、柔道、拳击,在很多项目上都未能摆脱争议性判罚,裁判怎么了?有网友甚至调侃应该把伦敦奥运会称为“错
判奥运会”。
在韩国某网站上一张名为“2012最大的谎言”的图片成为焦点,这张图片就是2012伦敦奥运会中,裁判代表进行宣誓的场面。刻薄的韩国人称,“没有意义的宣誓何必要做呢?”而中国的许多选手也遭遇了争议
判罚。
“消极比赛”待遇不同
北京时间昨天凌晨,男子1500米决赛,“话题人物”马克洛非在最后的弯道前,“一骑绝尘”地领先于其他选手,毫无悬念地获得了金牌。不过,这枚金牌曾经一度很悬。
阿尔及利亚选手马克洛非的强项是1500米,在预赛跑出小组第一名后,他原本想放弃800米,但组委会告诉他不能临时弃赛,所以马克洛非被迫参加了800米预赛,150米后他全面落后大部队,到后面他就停止跑动,最终直接走下了赛道。不久,马克洛非收到了一纸判书:“裁判认为他没有尽全力(消极比赛),所以决定不让他参加余下的所有比赛。”
通过申诉,他起死回生,“我提交了自己的医疗证明,我的膝伤发作了,医生说如果我跑完800米预赛,伤势会恶化。”这份医疗证明也帮他重新赢得了参赛资格。
但在几天前的羽毛球女双预赛中,于王组合和另外三对选手却同样因为“消极比赛”而被取
消参赛资格。马克洛非可以保留体能,但中国羽毛球却不能吗?同样利用规则的还有英国自行车的假摔事件,而官方给出的回应却是:“因为他们只是利用了规则。”——那么规则谁说了算?田忌赛马能利用规则,那么羽双让球是否也是一种战术?
“被黑”有理吗?
8月6日,陈一冰体操吊环完美落地,他以为得到了金牌,但却输给了偏爱“缺憾美”的裁判。裁判表示,陈一冰的整套动作过于完美,而巴西选手的最后下法虽小退了一步,却蕴含了一种缺憾美。这是“审美观”有了问题吗?
尽管赛后诸多“惊诧”,但按照规则,中国队无法提出申诉:首先各队只能针对自己的分数提出异议,而不能就其他队和队员的分数提出异议。即便对自己的分数提出申诉,也只能就难度分提出异议,而
不能对完成分提出异议。也就是说,裁判们打出的完成分不允许争论。无奈的中国体操队领队叶振南赛后发微博说:“这就是不可逾越的游戏规则。”
同样“被黑”的还有女乒的丁宁和女羽的汪鑫。
在乒乓球女单决赛后丁宁哭了,因为她的发球屡屡被吹犯规。昨天,丁宁也透露,“从组委会到裁判长,包括裁判员本人,确实认识到在场上的有些判罚是误判。”
而汪鑫的遭遇更惨,在羽毛球女单铜牌战中滑倒退赛,赛后被确诊为前十字韧带断裂。
在汪鑫滑倒受伤之前,汪鑫就觉得场地因汗水变得湿滑,几次示意裁判擦地,但当值裁判不予理会。在羽毛球赛的规则中,的确没有明确指出“比赛中运动员提出的擦地请求,裁判必须遵从”,也就是说,裁判可凭自己主观意识来决定是否擦地。英媒分析,
当汪鑫提出擦地请求
时,汪鑫领先,提出擦地,很容易让裁判觉得她是故意拖延时间。当值裁判
也被指
“缺乏人性”。
偏见或是错判主因
本届奥运会出现如此多的“裁判门”,引来热议。许多媒体也开始分析其深层次原因。
香港大公报撰文表示“固有的偏见成为错判误判的主要原因”。伦敦奥运会上自行车和击剑成为误判的重灾区,而这两个项目都是欧洲的传统项目,裁判大多也是欧洲面孔,原本欧亚选手在这两个项目上差距很大,但是随着体育的发展,亚洲选手通过刻苦训练和对比赛规则的研究,开始占了欧洲人的领地,亚洲选手表现出色,频频摘金夺银,欧洲的地位开始动摇。而裁判固有的思想认为,在这个欧洲人把持的舞台上,还应该是欧洲人说了算。
俄罗斯的一篇报道说,一些靠裁判主观判断的项目,比如说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运动员的命运将掌握在裁判手里,我们期待着裁判不要对某些国家的运动员抱有成见,行使好裁判应有的职责。该报道指出,裁判偏袒主办方国家或给一些运动员打高分,不是因为他们的技术或者是速度,而是运动员所在的国家,眼下一系列的误判让伦敦奥运会变得非常暗淡。
对于奥运会而言,如果要保证公正与权威,伦敦的诸多“裁判门”事件需要引起深刻反思。伦敦奥运会的比赛尚未结束,希望这层被“争议判罚”蒙上的阴影能在后面的比赛中尽快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