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福建综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福建旅游迈向“世界级”
清华大学的“警戒线”与家长的“父爱主义”
网友说话
举债千亿再造“汴京”谁买单?
“挑妈妈”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时评人物榜
清华大学的“警戒线”与家长的“父爱主义”

 

N望桉

今日人物:清华新生

上榜理由:清华设“禁区”挡家长,让新生独自完成报到

近日,清华大学今年的党员新生赴校报到。与以往不同,今年清华大学在报到区外设置“警戒线”,家长一律只能在线外等候,新生必须带着材料独自登记入学,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这引发热议。(8月12日《京华时报》)

大学新生该不该独自报到?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这些年我们也争论不休,实在让人感慨。按理说,大学新生大都有十八岁,独自来学校报到,这是其力所能及的事,而不需“亲友团”陪同。对此,舆论也多把矛头对准大学新生,觉得他们娇气。

事实并非全是如此,此前不少新生就诉苦说他们愿意自己前来报到,可父母不放心,拗不过父母,也只好任其摆布。这个问题鲜明体现了中国父母的“父爱主义”——不管孩子的意愿如何,习惯于包揽一切。于是,出现了中国大学校园独有的风景:一群父母亲友簇拥着新生而来,前者忙前忙后,作为“主角”的后者却悠闲当看客。

这当然是不正常的,一来新生失去了亲力亲为的锻炼机会,二来也添加大学的拥挤,大学后勤接待不堪重负。对此,大学一直都是呼吁或倡导,却很少拿出实际行动阻遏“亲友团”代替报到的狂热。在这方面,清华大学开了一个好头,说教一万遍,不如设置“警戒线”,逼得新生非自己动手不可,也让警戒线外的父母现场观摩孩子在没有他们的情况下也还是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

虽然这一举措未必能让所有新生都“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也未必能纠正中国家长源远流长的包揽心态,但至少说明:在引导社会生活方面,大学有很多尝试的空间,关键在于为不为。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