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随年杂货铺码头老去
今 30年后,姑娘当了外婆,交通便捷了,码头逐渐没落,杂货铺也冷清了
N栏目主持 廖庆升 毛朝青 实习生 练雅男
福州仓山湾边旧码头,一座老旧小木屋,一个开了56年的小杂货铺。门前招牌的油漆斑驳,不过字迹仍依稀可辨,“建新供销社湾边杂食门市部”。
近日,主持人走进杂货店,店有20多平方米大,两组货柜显得有点空荡,除了洗洁精、肥皂等各色日用品,就是落满灰尘的空啤酒瓶、酱油瓶。许久不见一个客人光顾。55岁的店主陈依姐似乎一点也不发愁,正满脸笑容地逗着外孙。
因码头而繁华
“每天刚开门,就有一堆人等喝茶”
30年前公营供销社改制,那年陈依姐25岁,刚结婚一年,借债把杂货铺连同房子一起盘了下来。店铺不远处就是湾边码头,“当年可以说人山人海。”陈依姐说,码头是福湾路一带通往闽侯南通、南屿的水路交通要道,每天天还没亮,船舶马达就轰鸣阵阵。
当年,陈依姐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烧一大桶茶水,给来往路人喝。“拿个壶
装满带走也无所谓。”很快,可以免费喝茶的名声就在码头传开了。
“每天刚开门,就有一堆人等着喝茶。”陈依姐说,来往码头的,不少是从闽侯到福州做工的农民,他们很早就要从家里出发,自然来不及烧水,自己提供的免费茶水正好解了大家的急,“傍晚收工,大家又会聚在店里等待回闽侯的船,这时,谁要买什么东西,自然就在店里买”。
因码头而没落
“熟客都老了,没法再出来干活了”
“和他们(来往码头的人)打交道,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了”,陈依姐说,年纪大点的,一进门就“依妹、依妹”地叫,年轻人就喊她姐;搬不动东西,歇脚的客人就过来当把手;忙得来不及收钱,大家也会一分不少地把该付的钱放在柜台上,等等。
“原以为日子就这么过下去。”陈依姐说,2002年,橘园洲大桥通车,不少人不再走水路,店里的客人随之减少;2008年湾边大桥通车,客人更是剧减得厉害,“好多过去的熟客也都老了,没法再出来干活了”。
生意变淡后,陈依姐把更多精力放在照顾外孙上,为了让货柜显得不那么空当,陈依姐把客人们喝剩下的空啤酒瓶放在上面,后来,觉得有些单调的她,又给货柜增加了一样摆放品——空酱油瓶。
为何不把店铺关了呢?“反正也是闲着。”陈依姐说,“而且总会有几个熟悉的身影,偶尔会过来看看”。
感谢庄先生提供新闻线索,奖励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