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黄凌燕 缪星象 马俊杰 文/图
本报讯 一条“文巷子”,一条“武巷子”,同样隐蔽在莆田市区闹市中。路过的人们,谁能想到千年之前,“文巷子”里有状元之子建万卷书库的奇观,“武巷子”里有抗元兵马血溅窗楹的惨烈。如今,万卷藏书已荡然无存,血雨腥风也已烟消云散,遗留下的“文巷子”千疮百孔,改造后的“武巷子”面目全非。
文巷子:走出众多知名文人
市区东大路商铺林立,马路上车水马龙。繁华的大路背后,书仓巷像个老人,默默注视周边环境的沧桑巨变。
立在巷旁的楼房一栋栋被拆除,顺着门牌号前进,记者看到好几处门牌出现断号,巷子里最为完整的一段仅剩清代郭尚先故居了,大门坛对面的波浪顶照壁也保存完整。
郭尚先是清道光年间的大理寺卿,也是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家。他的故居还保存着他自作画稿的兰石题材雕刻。文物专家认为这是弥足珍贵的文物。在他之后,他的宅邸里还走出建筑水利学家郭铿若和闻名海内外的散文家郭风。目前,这个集合多位名人的故居已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了解到,书仓巷原本是“朱仓巷”,因为宋朝时巷里住着朱姓人家,巷边又有粮仓,因而得名。后来,莆田状元郑侨官的儿子郑寅嗜书如命,广泛收罗数万卷书籍,迁居朱仓巷后大兴土木建藏书库,于是坊间开始叫这条巷为“书仓巷”。
74岁的吴金辉找出一张1951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上面记录的地名是“书仓巷”。住在附近的陈大爷说,现在只有上了年纪的老莆田人还会叫这条巷子为朱仓巷。
旧城改造后,书仓巷北段已拓宽成大街,现在仅剩半条南段巷子,居民也只剩下十多户。
武巷子:
抗元将领的战场
衙后路359弄,原来叫罗巷里。记者从地名专家那了解到,更早以前,这里叫“红窗巷”,莆田抗元英雄陈瓒曾在此巷战,红窗巷的得名与此有关。
莆田阔口人陈瓒是南宋宰相陈俊卿的曾孙,抗元名将陈文龙的堂叔。宋末元初,陈瓒倾尽家财,招募义军,誓死抗元。景炎二年,元将领兵一万多人,再度攻打兴化城。陈瓒率500家丁、义民与元军在后街(现在的衙后路)展开巷战,厮杀中马血喷射到巷边窗楹,一片血红,这条巷子从此就叫红窗巷。这场巷战激战了一天,元军死亡千余人,陈瓒力尽被俘,惨遭车裂。
清代嘉庆年间,红窗巷有户罗姓人家出了一位解元,罗家声名大振,人们都管这条巷子叫罗巷里。
今年68岁的陈光煦说,他的妻子翁女士祖上就是罗巷里的人。清代光绪年间,翁家家道中落,把房子当了。上世纪70年代,他们曾找到当契,上面还写着房子所在的地方叫红窗巷。
如今罗巷里这个名称已不再使用,红窗巷更是无人记得了。巷子原来从后街延伸到庙前街,1998年旧城改造,东面盖起五层高楼,后半段拆掉,只剩50米左右,唯有林扬祖故居还保留着。
或以名人命名,或与名人有关,莆田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名人路”?
莆田市民政局区域地名办主任朱志明说,地名法明确规定,不允许以名人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