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5版:莆田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莆田有三个“曾用名”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8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莆田有三个“曾用名”
莆田路名更曾一夜更名,又一夜复名
顶社路上的狮口巷
 

N本报记者 黄凌燕 缪星象 马俊杰 文/图

本报讯 连日来,本报推出的“地名背后的莆田故事”系列报道,引起关注,有市民拨打本报热线968111询问莆田这些“曾用名”的来历。八闽古府城池,素有“铜延平”、“铁邵武”、“石兴化”之称。因此,古兴化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名片”。时过境迁,有些古街巷路还存在,可地名却早已改变。

蔡襄落款成莆田代称

记者从莆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了解到,兴化是莆田的全称,莆阳是莆田的代称,荔城是莆田的别称。

“兴化”的全称要源于五代十国末期,那时连年战乱,百姓受尽兵匪骚乱。当时割据莆田、仙游山区的林居裔势力接连打败官军,一度兵临泉州城下,州城几为所破。宋廷屡次派兵镇压无法取胜,到太平兴国四年才征服林居裔势力。因此,宋太宗决定在游洋另设县治,取名兴化,寓兴德化民之意,兴化成为莆田和仙游的全称。

莆阳的代称与北宋名臣蔡襄有关。蔡襄在泉州任知府时,主持修建洛阳桥,竣工后,他写了《万安桥记》,落款署名“莆阳蔡襄”。此后不少文人名士都以“莆阳”代称莆田。

荔城的别称是因莆田盛产荔枝而得名。唐代莆田开始种植荔枝,宋、元时盛种荔枝,到明代莆田荔枝已甲天下,新中国成立后,荔城无处不荔枝,所以别称荔城。

群众起名地名多怪名

纵观莆田历史,最大范围更改地名要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966年6月,莆田城区6条街道一夜之间全被更名。其中,凤山街被称为“东方红街”,长寿街从此叫“立新街”,英龙街唤做“红星街”,梅峰街就是“胜利街”。

今年78岁的郭大爷是土生土长的莆田人,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太平街的仓边巷、岐山巷、井头巷全被更名为“文化巷”。由于莆田是8月21日解放,所以821也被作为好几条路的路名。

1980年12月11日和1983年1月31日,莆田县、仙游县分别恢复了大部分街道、路巷的地名。目前只有莆田城区的胜利路还保留当时的地名,那是因为原来的“南马路”地名不太好听的缘故。

成片旧城区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区,街路巷、公园、小区等不断增多,有些群众就开始自行命名。莆田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办主任朱志明说,像荔城大道,刚建设的时候宽五十米,算是莆田城区最宽的路了,很多居民都直接叫它“五十米路”,现在很多人还这么叫。莆田最早的小区地址原来有八十亩田地,这个小区就被群众唤为“八十亩小区”。

为规范地名,市地名办进行调查,力求命名和更名的合理性。老莆田人都知道莆田有一条“区府路”,可令人奇怪的是这条路不是在区政府附近。原来早期区政府确实在这条路上,只不过现在早已搬迁。后来这条路更名为“筱塘街”。

俗称换雅称地名办“正名”

1999年莆田市地名规范化之后,按照南北为街东西为路的原则,在专用名“大路”之后加上通用名“街”字,像马巷街、后巷街都是这种情况。

滨海路是涵江卖渔产品一条街,滨海路111号的水产店老板张声春说,这条街解放前就有了,因为前面就是滩涂,以前都叫“海岺前”。当时生意红火的时候,船来船往,小小的码头非常拥挤。上世纪90年代后期,滩涂一边建起新房子,这条路也改名叫滨海路。老张说:“‘海岺前’听起来土里土气,‘滨海路’就洋气多了。”

市民政局地名办表示,道路的命名是很严肃的事情,一般都尊重历史,不会轻易变动。人们觉得地名变了,可能是有些俗称、别称随时间流逝被人们忘记了。比如,梅园东路附近的后巷以前的路口有一座红色的牌坊,当地居民就管这里叫“红柱子”,又因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农村居民都会到这里买东西,人们又俗称这里为“农民街”。

上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之后,因为衙后路和后巷连成一条路,都称衙后路。卖水果店的郑老板说,地名更改后很长一段时间不习惯,现在很多老房子前面还挂着两块牌子,一块已经停用的红牌写着后街,新的蓝色牌子写着衙后街,成了地名变迁的最好证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