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8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内地出版业“集体哽咽”
◎书讯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8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店狼藉倒闭 编辑薪情惨淡
内地出版业“集体哽咽”

八月二十二日,文华书城,货架空了
 

N本报记者 宋晖/文 肖春道/图

8月22日,文华书城正式宣告“败走榕城”(本报昨日A50版曾详细报道),这家营业面积达3680平方米的“小资”书店,在福州经营了仅10个月的民营书店,就此轰然倒下。书业的悲剧并非只存在零售终端,本报记者注意到,在文华倒下之前,出版业已在“集体哽咽”——北京著名的人力资源调查机构众达朴信称,“包括图书编辑在内的出版业工作者年薪的中位值为44393元,而且离职率居高不下。”这个数据是否可靠,本报记者采访了图书行业相关人士——

文华败走并非个例书店困境至今难解

书业不景气的说法,其实由来已久。一年前光合作用等民营书店的纷纷关张,两年前的出版纸张价格暴涨以及更早之前的网上书店与实体书店的价格大战……都是出版行业的各个环节印证着“不景气”的说法。

文华书城的倒掉,负责人称是“单体书店的亏损太大,而其他连锁店并不受影响”。负责人伍伟亮没有明确说明败走榕城的原因,“不能把福州店的倒闭归结于福州人不读书,原因很多,比如选址是否合理,书籍品种是否符合福州人的口味,营造的氛围合不合适,读者都到书店看书而在网上买书等等,这是书店普遍存在的问题、自身的问题……”“自身的问题”其实是话中有话,是整个出版行业出现了危机,而“其他连锁书店不受影响”的说法恐怕仍然让人存疑。

实体书店受到网上书店的冲击毋庸置疑,如今的读者多数是在实体书店试读,在网上书店购书,这也成为“不打折、不卖教辅”的文华书城福州店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许多读者都在叹息一家书店的倒掉,而宣扬“每个城市都有家好书店”的文华并不能让“好书店”在销售数据上漂亮一些。福州另一家民营图书批发商更是表达了“倒掉太正常,不倒才不正常”的悲观论调。福州尚友书店的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书店可以让读者有一个读书的好去处,但像文华不能很好地挖掘附加价值也很危险,文华里面的咖啡吧台,结果反变成纯粹的读书场所,资源浪费严重。”

从光合作用的倒掉到文华书城的倒掉,虽然诱因不同(光合作用是因资金链出现问题,而文华则因水土不服),但从目前的政策和状况看,实体书店的问题普遍存在,似乎从业者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式。伍伟亮在接受采访的最后表示,“文华并不是没有重回福州的可能,但条件是需要政策的扶持。”那么政策如何救书店?书店现在只能等!

图书越来越难卖出版大佬试图转型

图书行业的销售下游问题不断,也反映了出版生态链的上游存在严重问题。

轻工业出版社的营销负责人周百平告诉记者,“确实是这么惨,民营书商的编辑,普遍就四五万元年薪,和国有出版社相比,工资还算高一点。”

民营图书“大佬”、时代华语的副总裁宋强则认为,编辑人员普遍工资低是出现在小出版公司,之所以离职率高,是因为这个行业的高压力:出版周期越来越短,对媒体宣传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大家都想做能赚钱的超级畅销书,但这样的品种越来越受到限制……“我带过许多新编辑,实习期工资也就3500元左右,这样的工资很难在北京生存,但如果有提升的能力,半年之后,他们就能冒出来,而且如果做的书能畅销,按销量提成,最高的一本书的提成可达到两万多元,但有很大部分人很难挨过这半年。”

而另一位著名出版人、凤凰联动总裁张小波把出版行业比作夕阳产业,虽然他的图书公司一直运作得风生水起,他的编辑团队的年收入也远远超过了年薪四五万元的平均值,不少好编辑早在北京买车买房,但“夕阳”的判断却是他真切的感受——“真的是越来越难做”。

张小波说,首先是有经验、有思想的编辑越来越难找,因为这个行业“每况愈下”,已经无法吸引更好的人才,不少毕业生把电视杂志网站作为首选,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才是出版;而他认为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过度审查”,“我们越来越苦闷,很多我们认为好的选题报送上去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毙。”

凤凰联动在今年初已经开始进军影视,图书虽然仍是主业,但已经在减少品种,更看重的是有开发成为影视作品可能的图书。“毕竟图书市场有太多的风险是不可控的。”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