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福建综合·影像
3上一版
 
乌龙江流蜞一年更比一年少
这个台风挺“搞笑”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8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龙江流蜞一年更比一年少

小林8岁的小女儿第一次出来捞流蜞,很开心
夜里十一点三十分左右,小林一家搬着捕捞工具来到闽江边
今年的收获大不如前,很多时候,捞上来的是一大堆杂草垃圾
 

N本报记者 张志宏 王浩志 文/图

昨日凌晨,正当乌龙江的潮水刚刚开始退却的时候,位于闽侯祥谦镇塔礁洲的乌龙江上,亮起了点点渔火,江中村的村民们也迎来了一年中仅有几天的“流蜞夜”,他们带上孩子们,驾着小船,穿梭在乌龙江上,在江畔的港汊中结网,捕捞被誉为乌龙江里“冬虫夏草”的流蜞(福州方言音为láokèi)。

“这两年来,江中岛在修建螺洲大桥和一些建筑,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闽江水受到污染,流蜞越来越少!”前日晚上10时,在江中岛的岸边,江中村村民小林一边整理渔具,一边招呼着孩子们上船,他对今晚的收成显得有些担心,因为连续两天的捕捞几乎空手而归,今晚要是再捕捞不到流蜞的话,今年就彻底没有了。

11时30分,小船在柴油机的轰鸣声中,从江中岛出发。在船上,小林告诉记者,在一年中的这几天,这些流蜞就会从泥土里钻出来,顺着退却的潮水涌入乌龙江,并顺着江水入海最终葬身鱼腹。

“流蜞的价格越来越高,产量却越来越少!”静待退潮时,小林感叹地说,流蜞对环境的要求很高,这几年海水倒流闽江,长乐和马尾的流蜞几乎绝迹了,仅剩下塔礁洲还有,不过产量也逐年减少。由于产量的减少,今年的零售价将破百元。

凌晨,乌龙江开始退潮了,小林拉起一张网,将网中鼓鼓囊囊的东西倒进一只筛子,除了一些杂草外,数百条粉红色或绿色的虫子落在筛子中。这些虫子在筛子里蠕动着,顺着筛眼钻入筛子下面的一个盘里。这些虫子身体扁平,身长约三四厘米,有点像蚯蚓,身体边缘长有须状肢体。

“今晚的收获大约20多斤,和预计的差不多。”小林说着,驾船回到江中岛,将装着流蜞的桶提上岸,等候水产品商贩前来收购,一个晚上的劳作,他将收获2000多元,可他却高兴不起来,他告诉记者,若干年后,也许在乌龙江就捞不到流蜞了……

名词解释:流蜞

在福州方言中所称的流蜞,在广东一带称为禾虫,学名为疵吻沙蚕,是环节动物。每年的这个时候,正是流蜞的繁殖季节,因此这些流蜞会从泥里钻出活动,此时的流蜞已经成熟,十分肥美。流蜞蛋白质含量非常丰富,由于产量少价格高,被渔民称为“江中的冬虫夏草”。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