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日报
“朱珺,区财政局副局长,分工行政、政法、科教文财务管理和核算中心。共有住房三套:一套位于团结路1号,自住;一套位于天智大酒店南,父母居住;一套在传世基业小区,对外出租。本人除每月5000多元工资收入外,有部分投资收益。配偶在小学任教,儿子在国内读大学”……
这可不是在泄露别人隐私,而是记者在江苏南京通过“徐州贾汪区勤廉评价系统”官方网站所获取的正规信息。和朱珺一样,该区600名科级干部的家底也悉晒网上,全国网民都能查到。据介绍,贾汪区的做法,目前在全国还是独家。
此项公开,还是被记者发现一处“软肋”:在随机查看的100名干部个人公开信息中,像区财政局副局长朱珺申报2至3套住房的只有4人,其余96人的申报内容如出一辙——有住房1套;除工资外,无其他非正当收入。
一位公务员悄悄告诉记者,他们单位的“头”就不止一套房,还有私家车,但都未申报。问他为何不举报,“我又不愣(傻),关我啥事?”说着,他快步离开记者。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张秋月对此并不回避,他表示:“现在瞒报是诚信问题,万一哪天被举报,就是违纪问题,轻重自知。再说,天天面对自己的虚假承诺,也是一种无形压力,多少能起到一些警示作用。”
北京大学廉洁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根林教授认同张秋月的观点。他对记者分析说,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如实申报固然好,但现实是,除了贾汪,至今未听说全国还有其他地区官员有如此进行申报的,哪能苛求一下子就准确无误?他反对把干部财产公开一律视为“作秀”,甚至呼吁:这种网络反腐“秀”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