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4版:教育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空巢”之困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8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空巢”之困
我省农村边远学校样本调查
闽侯田垱小学,孩子们在暑假新修的水泥操场上玩耍
闽清桔林小学的教室,由于是危房,新学期教学楼停用了
田垱小学余校长,帮工人一起搞校舍装修
田垱小学的这个钟已经破得连外壳都没了,但还在作为教学设备使用
 

N本报记者 李建芳 何旌 李薇 包华 文/图

核心提示:上周六,来自永泰的6岁小女孩周青青,通过电脑派位,顺利进入福州晋安区一所公办小学就读。自从把女儿接到福州,永泰老周就没想过把孩子送回老家念书。他觉得,现在城里上学很方便,条件也比农村好多了。

和周青青一样,今年福州市共有近万名“三证齐全”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通过电脑派位或统筹安排的方式,进入城里的公办小学就读。

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和老周一样,把孩子带在了身边,留给家乡学校的,只是一个越来越远的背影……

农村学校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急剧向城市流动,农村校生源日益减少,规模也渐渐萎缩。2001年—2010年,我国启动大规模撤点并校,一大批农村学校被撤并。今年6月,省教育厅下发意见称,我省原则上不再“撤点并校”。在过去十多年这场“撤并风”中保留下来的农村学校,现在的生存状况如何,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

在开学之际,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福州闽清县、闽侯县、晋安区三地的几所农村中小学。从这几所学校的故事中,或许能窥见农村校边远学校生存现状的一斑。

A 闽清县桔林中学、桔林小学:“并校”背后的生存困境

桔林乡是闽清县典型的农业乡,离闽清县城40公里。驱车前往乡政府所在地四宝村时,沿路可见一些山林,也有很多稻田荒着。

在闽清县政府网站的乡镇介绍里说,桔林乡主要产业是食用菌产业、林竹产业、畜牧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但对这里大多数的农民来说,外出打工才是最实在的。

村里有两所学校,分别是桔林中学和桔林小学。不过,桔林中学门口的校名牌得要更换了,因为它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桔林学校。与桔林中学百米之遥的桔林小学,因为校舍成危房,闽清县决定将两校合一,桔林小学的师生转移到桔林中学就读。

“麻雀校”也曾经辉煌

桔林小学大约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只是四宝村的孩子到这里上学。当年,桔林乡下辖的1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一所小学。2007年,随着伴岭小学撤并到桔林小学,13个行政村目前只保留了桔林小学和后洋小学两所小学。桔林小学的划片范围共有11个村,后洋小学两个村。

尽管划片从一个村变为11个村,但桔林小学的生源不增反减。当年仅划片四宝村时,桔林小学有200多名学生,现在生源却整整减少了一半,只有100多人。

“我们的学生,以前去县里参加画画比赛、自然竞赛,经常拿奖的。”50多岁的桔林小学校长张赠江,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对桔林小学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现在,我们的学生在艺术方面拿不出手了。”张赠江苦笑道,因为学校生源太少,没办法配备专职的体、音、美老师,只能由语、数、英老师兼职教。

去年9月开学时,桔林小学一年级只招到了13名学生。今年还没开学,但今年的一年级新生只会比去年更少。

城里的“巨无霸”小学

与桔林小学生源日益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关的小学规模不断扩大。

从农村校出来的闽清县城关小学校长陈有水,也算是张赠江的老相识。开学前后,他有时会给张赠江打个电话,说你们那一带又转了多少名学生来城里。

“农民去城里打工了,有的还在城里买了房子,我们就要接收他们的孩子上学。”陈有水告诉记者,城关小学原来的在校生人数在1300人左右,这几年已经增加到1800多人。“县政府已经给学校划了一块新地,马上要进入招投标。”陈校长说,新建的城关小学更大更漂亮,可以容纳42个班,而现在可容纳36个班。

对于城关小学不断壮大的现状,张赠江觉得,这也是好事,“农民外出打工,孩子跟在身边总比当留守儿童更好”。但他也为桔林小学不断减少的生源而担忧。

苦闷的乡村老师

“在这里教书,怎么能不苦闷呢?”30多岁的刘礼凯是桔林中学的教导主任。他是学数学出身,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教物理或是地理。

在桔林中学,每一名老师都要身兼数职。全校17名老师,只有一人是正宗的语文老师,物理、化学老师则一个都没有。“我除了没教过英语之外,其他科目全部教过。”桔林中学的书记郑永昌说。

不仅如此,当年也是从桔林中学走出去的刘礼凯还发现,学校里的很多教学仪器和设备,还是当年自己读初中时的那一套,已经多年没有更新了。

“没有多余的钱去更新设备。”桔林中学校长刘标豪告诉记者,桔林中学每学期办公经费只有3万多元,扣除水电、电话、网络费、教师差旅费等,所剩无几。

桔林中学最近一次有新老师来,还是在2002年。因为生源不断减少,该校的教师处在“超编缺人”的状态,17名老师只能按12人的标准划拨绩效工资,每个人能领到的绩效工资也就打了个六七折。

如此惨淡经营下,一些老师也会回忆起十多年以前,附近的水口、雄江等地的家长想尽办法“择校”到桔林中学的情景。

好在今年也有令人惊喜的成绩,刚刚毕业的29名初三学生中,有7人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其中1人被闽清一中录取。与最辉煌时一年30多人考取闽清一中的盛况相比,这个成绩微不足道,但今昔不同往日,这样的生源数量和质量下,有这样的成绩也让老师们感到一丝安慰。

中小学合并的担忧

桔林小学与桔林中学合并,一部分小学生家长也有意见。“主要是担心孩子被初中生欺负。”说到这个,张赠江也感到无奈,“因为生源还在减少,政府如果投入资金盖一所新小学,无异于浪费资源。”

而今年刚刚盖了一幢新教学楼的桔林中学,也因为生源减少,教室有好几间闲置。两校合并似乎是最理想的方案。但两校的领导都在暗暗担心合并后的管理问题。“老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甚至中学与小学一天课时的不同,打铃都有冲突。”郑永昌说。

这种中学与小学合并的做法,在闽清的另外乡镇已经有先例,合并的原因都因为生源减少,合并能产生效益最大化。但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尝试,仍需要时间去验证到底是好是坏。

B 闽侯洋里乡田垱小学:校长=一线教师+生管老师+装修工人

见到余朝东的时候,他正拿着一把斧头在敲墙,白色的墙灰落下来,沾得他满头满脸都是。学校食堂内墙翻新要贴瓷砖,工期很赶,人手又不够,他就给装修工人打起了下手。而他的正式身份,是闽侯县洋里乡田垱小学的校长。田垱小学是洋里乡规模最小的完全小学,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山上。从福州市区驱车两个多小时,沿着蜿蜒的村道一路上山,远远就能看见学校刚刚建好的教学楼。这座黄蓝相间的3层小楼,是村里最漂亮的建筑,也是新学年送给学生们的一份大礼。“原来的楼是危房,拆了,这座楼是县里拨款100万建的,建了一年多才建好。”余朝东说。

开学送来的一份大礼

正因为这座新教学楼,今年暑假余朝东特别忙碌。距开学还有半个月,他就住到了学校里。旧宿舍楼要翻新、操场上要立起新旗杆、新黑板和新的课桌椅过两天就要运来……在这所学生不到70人、老师只有10人的学校,事无巨细他都要操心。他是校长,也是一线教师,一周要上18节课;他管教学,也管生活,30多名住宿生的生管老师,也还是他。晚上,他就跟学生一起住在破旧的宿舍楼里。

“还有电风扇,太好了!”尽管还没开学,但家住附近的学生们,已经忍不住到学校探头探脑。过去一年多,他们在隔壁宿舍楼里改装的临时教室上课,房间很小,黑板也小小的,宽敞明亮的新教室,让他们雀跃不已。

更让孩子们高兴的是,学校的操场变成了水泥地。马上要上五年级的张福钰说,原来的操场是泥土地,一下雨,满脚都是泥,体育课都没法上。

余朝东也很高兴,从教30多年来,这大概是他任教学校里最好的教学楼。站在三楼的走廊上,他一边比划一边给记者介绍:围墙原来是12分墙,现在变成了24分墙;操场边上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景观带,很漂亮。

“再多两个老师就好了”

“硬件好了,也许能留住更多的老师。”余朝东说,学校里总共只有10位老师,除了他之外,目前学校里教书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才待了4年。县里规定,教师上山后必须教满5年,但5年时限一到,老师们就纷纷通过考调下山去了。“过去年轻老师的抱怨更多,生活条件差、没有青菜吃、连冰箱都没有……这两年添了冰箱,条件还好一些了。”不过,学校里以年轻女老师居多,“谈恋爱都没地方谈”,所以,每年教师都会变动两三个,有时甚至是三四个。

在田垱小学,每个年级一个班,每班只有十来个人,是真正的“小班教学”。但师资却依然紧张,每个老师都要同时兼任几门课。余朝东自己,除了教本专业数学,还要教五六年级的语文以及音乐和美术。

“如果能再多两个老师就好了!尤其是英语和科学,很缺专职老师。”谈话中,余朝东几次表达出对师资的渴望。

“孩子都跟父母进城了”

余朝东并不是田垱村人。2006年,他从家乡的梧溪小学——一所现在已经被撤并的小学来到田垱小学当校长,一干就是六年。六年来,他亲眼见证了生源一年比一年少的局面。

“六年级16个人,五年级13个,四年级12个,三年级11个,二年级8个,一年级10个,总共70个。”说起学生数,余朝东了如指掌。不过,六年级的16个孩子已经毕业,而根据之前的摸底调查,今年秋季的一年级新生只有9个人。开学后,全校学生总共63人,只比城里学校一个班的人数多一点。

田垱小学的划片范围,包括田垱村以及周边金田村、延洋村,最鼎盛时,学校一度有200多名学生。不过,这些年来,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家里有老人的,孩子可能还会留下来上学,没有老人的,父母都把孩子带进城去了。”

C 晋安区宦溪镇捷坂小学:为一条跑道发愁的校长

8月20日,是福州晋安区宦溪镇镇政府通知全镇学龄儿童小学报名的日子,然而这一天,没有一人前往宦溪捷坂小学报名。在捷坂小学当了十年校长,危苏舞对这一现状已经习惯了,“城里的小学报名,往往是家长挤‘破’了头,农村小学的报名就形同虚设,不到开学的最后一刻,就没有家长前来报名。”

生源是校长心中的石头

8月24日,在“天秤”台风的影响下,宦溪大雨滂沱,开学前的捷坂小学也进入了校安工程——加固教学楼的最后阶段。在雨中,危苏舞指着装修一新的教学,却透露出丝丝无奈,“相比越建越好的教学楼,学生却越来越少,都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2011年,宦溪捷坂小学学生数量为80人,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级一个班,每个班级12人左右。

危苏舞介绍,宦溪镇原有20多所小学,捷坂小学是近年来宦溪镇撤并校后仅存的4所小学之一。捷坂小学位于宦溪镇中心村,镇里共7个行政村的孩子在这所小学上学。

捷坂小学建于上世纪60年代。学校现存的两座教学楼,其中一座已被鉴定为危房无法使用,另一座是如今在加固中的教学楼,这座四层高的楼建于1992年。

对于生源的减少,危苏舞表示分水岭就在2000年,“上世纪90年代初,捷坂小学生源最多时有四五百人,老师有20多人;到了2002年,学生大约200多人,比最鼎盛的时期少了一半。”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宦溪中心小学池希强校长的认同。池校长也曾在捷坂小学当过5年的语文老师,他说,生源外流是如今的大趋势,生源数量及质量,都是校长们心里的一块石头。

宦溪镇中心村村委会主任危伙财表示,近年来,村里的劳壮力量都去城里务工了,留下来的孩子越来越少,加上村里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造成了小学生源减少。

教师们都是“万金油”

开学就要上四年级的连欣欣是班长,她班上有13个同学。要开学了,连欣欣有两个愿望——多一些同学,多一些好朋友;多一些老师,多学到一些东西。

连欣欣说,三年级时,她的语文老师兼教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科技课,数学老师兼教地方和科学课……几乎所有的主科老师都兼上副科,而老师们上副科课时,几乎都是照本宣科,少有活动和实验。

美、音、体、科等技能课专任老师不足,正是困扰危苏舞的问题之一。危苏舞介绍,学校如今共有在编老师10人,所有的老师都是“万金油”,什么课都要上、都要会上。在这种情况下,副科要开齐开足并且保证质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的老师全部是大专及以上文凭,但对于技能课,几乎所有老师都是半路出家。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受过任何技能课的专业培训。”危苏舞说。

这样的现状也给老师们增加了不少负担,老师们除了要应对主科教学,还要做副科科目的备课、改作业等相关工作。

期待民间力量的关注

捷坂小学至今仍有一块近1200平方米的空地,泥泞不堪,荒草丛生。当了十年校长的危苏舞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改造这块荒地,给孩子们建一条像样的跑道。

“每年开学,孩子们都要自己到这片荒地上拔草、修整,这片荒地其实就是孩子们最快乐的玩耍天地,但是一下雨,水洼、泥巴一堆,这块地就废了。”然而,危苏舞的这个愿望也碰到了现实的尴尬——生源少,政府给小学投入的经费,不可能达到修建一个跑道的标准。

危苏舞说,很多时候他都在想,除了政府拨款,如果还有一些民间的力量能更多地关注到农村小学该有多好。国外有很多企业、校友给自己的小学母校捐资助学,但在国内,似乎很少有人会关注到自己曾就读的小学。

“不能说农村校没有得到关注和发展。”危苏舞说,如今学校也有藏书近5000册的图书室,也有供孩子们学习的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学等方案也都纳入了规划,“但面对越来越少的生源,以及难以改变的教学顽疾,农村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手记

农村学校生存面临四大困境

2001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撤点并校”。据教育部有关官员在公开场合表示,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初中校减少了六分之一,从6.4万所减少到5.5万所。过去几年里,我省共撤并农村中小学校点4000多个。

2011年以来,随着校车事故的频发,从传统媒体到网络,一场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反思开始蔓延。教育部也发文明确指出,在条件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布局调整。可以说,全国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见解:农村中小学不能随意撤点并校,而是应该保留!

然而,在走访了我省三处的农村中小学之后,我们发现,保留下来的农村中小学,依然举步维艰。农村劳动力外移、农村中小学生源逐步减少是布局调整的根本原因。但在保留下来的农村中小学中,生源减少仍是头号“困境”。曾几何时,农村学校的教室里也曾坐满了孩子,但如今,一个班二三十名学生甚至更少成为家常便饭。

师资的缺乏,是农村校发展的另一大困境。在采访中我们得知,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师不缺编,甚至是以超编为主。但因为生源少、小班化,普遍存在着教师“超编缺人”的尴尬境地。因为超编,新鲜老师补充不进来,有经验的优秀老师又留不住。前几年各地都有老师进城招考,农村优秀老师纷纷通过这一渠道“跳出农门”。

由于生源少,很多农村校办公经费捉襟见肘,仪器设备无法添置;由于生源少,政府在投入农村校时担心造成设施浪费,不敢过大投入。于是,硬件不足成为农村中小学校的又一个困境。

与硬件不足相对应的,则是一部分建得很漂亮的农村校,因为生源减少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福清市沙浦镇的林英小学,是华侨捐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村小,可容纳近千名学生,但现在,这所小学在校生不到300人,学校空有漂亮的外表,却无法让更多的孩子在校园里奔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