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长汀:“火焰山”变成“花果山”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2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汀:“火焰山”变成“花果山”
经多年生物治理措施,“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长汀渐行渐远,当地百姓见证了长汀由“红”变“绿”、由“绿”变“富”、由“绿”变“美”的生态变革
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长汀县三洲镇经过治理,如今重新呈现青山绿水的美好景象
1999年11月,时任福建代省长习近平在长汀视察水土保持工作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艰巨的任务。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

全省干部群众要学习长汀人民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务求全胜,把福建建设得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

——省委书记孙春兰

深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福建建设生态省作出应有贡献。

——省长苏树林

N本报记者 章微 毛朝青 通讯员 黄海 文/图

核心提示:曾经被称为“火焰山”的长汀三洲镇三洲村,现已有万亩杨梅示范基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果山”。村里的“杨梅大王”黄金养年收入超过50万元。这样的日子放在10年前,他是“想也不敢想”。

上个世纪80年代,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县国土面积1/3。2000年开始,省政府每年为长汀水土保持投入1000万元。经过十多年的治理,长汀从“火焰山”变为绿满山,果飘香。长汀经验被誉为“南方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旗帜”。

2011年12月、2012年1月,短短一个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两次作重要批示。长汀“生态保护、生态富民、生态文明”路径引起各方瞩目。今年7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长汀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县”称号。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加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省委书记孙春兰亲自挂钩长汀县,其他21个县(市)也由省领导逐一挂钩联系。如今的八闽大地,从闽东沿海到闽西山区,从闽浙边界到闽粤边界,八闽大地上遍地植绿、治水保土,干群齐心全力打造绿水环绕、青山常在、宜居宜业的生态之省。

故事一包山种树苦十年,带出一个“杨梅镇”

8月中旬,走在长汀三洲镇三洲村的杨梅林,青翠的果树,茂盛的小草,处处绿意盎然。主人黄金养突然拉住记者,示意脚下有山鸡蛋,别踩坏了。“现在山好了,野鸡漫山都是,大伙干活时,捡到鸡蛋是常有的事。”他说。

黄金养今年58岁,自小看够了当地水土流失的可怕模样。“家门口就守着汀江水,可是一到种稻之时,周边几个村为抢水,没少打架。水土一流失,汀江里水浅见底。”老黄至今心有余悸。

要想富,先治荒。1999年,正值长汀实施“大种大养”时,他主动承包了730亩荒山,230亩种茶叶,500亩种杨梅。老黄把家里能凑来、借来的钱全都投到山上,连女儿每年从英国寄来的1万英镑养老费也都扔了进去。黄金养的杨梅树挂果了,如今年收入5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整个三洲村种起了万亩杨梅,放眼望去,漫山翠绿,每年杨梅丰收时,还举办杨梅节。

十余年来,长汀始终坚持水土治理与治穷相结合,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农民包山终于将大片大片的“秃头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花果山”,改善了生态的同时,摘了贫穷的帽子。

故事二广种银杏绿荒山,“难坑”变“富谷”

群山连绵,绿树葱茏,丛林中的长汀策武镇南坑村隐约可见。村支书沈腾香快人快语,说:十几年前“人均八分田,山上没资源,养猪为过年,母鸡下蛋换油盐”。南坑被称为“难坑”。

南坑穷就穷在水土流失,只有治了山,才能彻底挖掉“穷根”。1997年,沈腾香带领村干部带头上山种油柰,当年就收果,好几户成了万元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第二年,村里9000多亩荒山都种起果树,水土流失初步治理。

沈腾香一看群众全都种果树,预料到几年后市场会有所波动。于是,她找到在厦门做生意的乡贤刘维灿,邀请她到村里开办银杏基地,并进行银杏产品深加工,村以集体2309亩山入股。同时,沈腾香再把村里一家一户的养猪场合并到一起,全部搬到山上,既提供了肥料,又美化了村容。如今的南坑村,已是长汀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800多元。

长汀县水保局局长林豫丰说,治理长汀水土流失,光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必须创新机制,鼓励公司、农户租赁承包山地种茶种果……以优惠条件“四两拨千斤”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开发治理。

故事三“反弹琵琶”,荒山披绿野禽跑

“这里放养的土鸡真漂亮,逮两只卖我吧?”一名游客在长汀河田镇露湖村参观世纪生态园,看见树丛中的野鸡,兴奋地大叫。导游小廖笑笑,回答说:“那都是野生的鸡,漫山遍野跑,想买也找不到主啊。”

眼见这一幕,长汀水保局技术人员廖洪海心生感慨:“过去,这里四周山岭红土壤一片红色,基本看不到树。经过科学治理,山上的野禽、飞鸟又回来了,断流多年的小河又过流了。长汀人民自创的‘反弹琵琶’法真的很厉害。”

“简单地说,山林从山顶往下秃了,‘反弹琵琶’就是从山下往山顶种植被。”廖洪海说,“光头山经历了常绿阔叶混交—针阔混交—马尾松和灌丛—草被—裸地的演变过程,咱就反其道而行,以草灌先行,由易到难,最终长出了草、灌、乔混交群落,修复了生态。”

长期从事生态恢复研究的中国工程院冯宗炜院士在河田调研时,高度评价:“反弹琵琶”治理法顺应自然规律,走生态演替道路,在生态学理念上是一个突破,在长汀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综述从红到绿的生态变革

经多年生物治理措施,“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长汀渐行渐远,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的500多元增长到2011年的6861元。当地百姓见证了长汀由“红”变“绿”、由“绿”变“富”、由“绿”变“美”的生态变革。

在新的起点,长汀又制定了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和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县的新目标:到2017年,全面完成未治理的4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投入资金10.6亿多元,增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10万亩。“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力争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50万亩。最新的卫星遥感数据显示,我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从1985年的2.11万平方公里降至2011年的1.22万平方公里,减少了42%,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不少山区群众走上了绿色致富之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