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苏燕梅李帅包华实习生黄秋硕
海都15年特别策划 “寻找铁杆海友”1
“今天,我为市民做了什么?”15年来,海都报以此报训,扎根福建,扎根市民,赢得口碑,更赢得无数粉丝。这些粉丝,就是海都报的忠实读者,就是铁杆的海都之友。有了铁杆海友的认可和支持,海都报才能办得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有看头。
值此海都报创刊15周年之际,本报推出“寻找铁杆海友”特别策划,听听他们讲述和海都报不离不弃的情缘。
2012年他堪称海都报的“报料王”,因为到目前,他的新闻线索最多。在海都报,即便有记者不认识他,但一定听说过他。他,就是72岁的齐上志老人。
我省清朝第一个状元林鸿年,少时在哪读书?60年前福建军大的学生都在干些什么?号称“百岁验钞机”的郑仁余如何辨别真假银元……这些坊间趣事,都是海都报的好朋友老齐提供的。遇到什么新鲜事,这位72岁的老人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海都报。更难能可贵的是,老齐还会主动去寻找去发现,他的一些想法和新闻思路,让老记们都叹为观止。
老齐寻找新闻的劲头,不亚于老记者。他说,作为铁杆海友,每次见到自己的报料见报了,总是很兴奋。他幽默地说:“我要谢谢海都报。每天走街串巷找新闻,不但丰富了生活,还锻炼了身体。”
仅报料不够,还陪同采访
说起老齐以前的职业,跟新闻是八竿子打不着。老齐原是名中医,平时喜欢读些古代的医书,久而久之,也就喜欢上了古书。为了收集古书,他跑遍了左海公园、花鸟市场,只为淘旧书。前些年,井大路有一家废品收购店,老齐一天要光顾三四次,花上几十元,买上一大摞的传记回家啃上几个晚上。
从古书上,他发现了福州鲜为人知的一些故事及典故,除了打电话跟记者报料外,他还总是要求跟着记者一起出去采访。问起原因,老齐会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一起去现场感受原汁原味,也长长见识。
退休后,老齐不甘清闲,加入了“船政研究会”、“陈文龙研究会”、“旗山诗社”、“三山诗社”,平时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和典故。慢慢的,他成了一名福州通。
仅陪同不够,还主动想点子
“老福州新发现”,老齐心里一直有这个想法。于是,他深入到市井、社区,寻找自己的新发现。今年年初,老齐得知本报开辟了“福州老行当”的栏目,一下子来了兴致。平时,他都会到台江的中平路吃饭,吃完饭也不急着回家,而是到附近小巷转转,逮着老人就“拱趴”。还别说,真给他发现了车枳、藤椅、伞油等老行当。在转转的过程,他还发现了婆奶弄(位于台江的一条小巷)。于是,海都报“福州老地名”系列应运而生。
老齐说,虽年已古稀,但他还会像年轻人一样,继续寻找着福州城内的“老故事”。
征集令
“铁杆海友”看过来
铁杆海友,即铁杆的海都之友。
那什么是铁杆海友呢?一是“老读者”,二是“报料王”,三是和海都报有着密切联系的朋友。
所谓“老读者”,就是从海都创刊以来,坚持订报十年以上的读者。他们陪着海都报一路走来,见证了海都报创刊的青涩和冲劲,见证了现在的成熟和大气。这些老读者,有的甚至把老报纸积累起来,像宝贝一样珍藏在家中。
所谓“报料王”,就是海都报的编外员工,他们是为海都报提供新闻素材和线索的热心人。他们发现新闻,会第一时间想到海都报。
如果您是这样的铁杆海友,请站出来;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铁杆海友,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968111告诉主持人,让我们共同倾听“铁杆海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