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微访谈+杨早:历史不过是哈利·波特的那面魔镜
□讲座
□展讯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8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访谈+杨早:历史不过是哈利·波特的那面魔镜

 

N本报记者 郭大路 整理

上周的微访谈有关杨早先生《民国了》,福州女生中,第一个主动在微博上发问的是@磐石小姐。对于她的问题,杨先生第一句就说:“这问题我回答不了。”@磐石小姐延续了福州美眉的强大传统啊……想知道为什么答不了?请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海峡都市报文化周刊,答案马上告诉你。除了她,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的杨早先生,对海都其他读者“历史的刀光剑影”,都招架得相当从容。蛮有意思,来看看。

问:为什么给这本书起名《民国了》?那种盼望已久兴高采烈的语气,难道民国时人们的幸福指数特别高吗?

答:“民国了”是当时社会的常用语,光复了,剪了辫子,用了新历,用鞠躬握手代替请安跪拜,大家都会说一句“民国了”。民国之代清,不是简单的朝代嬗变,而是从法理与观念上肯定了“民”的至高无上。民代君治,是当时主流的共识。然而,如何打造一个真正的民国?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民国国民?连孙中山黄兴这班人也模模糊糊,更不要说张謇袁世凯赵尔巽了。所以“民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这里面出现了很多的可能性,也湮灭了很多的可能性。至于说幸福指数,则要看你属于哪个阶层、哪个阵营。民初那几年,恐怕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准都下降了,不过各种新气象还是让人心一振,只是这种朝阳气象没能维持多久。

问:我们是否可以认定:民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只是一个过渡政府的命运?

答:民国建立后,有很多可能性,但确实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国际环境更是糟糕,中国被迫在诸多可能性中,选择了比较坏的一些——也就是说,民国本来也许可以不是如此短暂而多难。过了一百年,回头看,社会的“变”与“不变”,都很有意思。所以人们会更多地想一想那些失掉的可能性。

问:民国那样的乱世土壤,孕育出那么多星光耀眼的天才与大师,为什么?

答:这话得两说。一方面,对民国学术的追怀,也是某种叙事。现在有的乌七八糟,民国也未必没有。只不过讲历史,有时记吃不记打,有时记打不记吃(比如谈西方侵华),过滤性很强,以一斑窥全豹,描绘的图景就会失真。另一方面,民国确实有它自由的一面——自由源自开放与多元,如果现在中国人想出国就出国,想留学就留学,在国内也能上洋大学(教会大学),赢得声名与资助,大学聘请教授由校长一人说了算,学生参加联考,可以在大学间挑来挑去——那么当今中国的学术也未必不能上好些台阶。聪颖的人哪代没有?何况现在营养比民国好得多。要说出不了学问家,只好说这个教育根本不鼓励真的研究学问。

问:民国有个奇人叫杨度,曾经信仰过君主立宪、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唐浩明谓其“旷世奇才”,请问怎么评价您这位本家?

答:“旷世奇才”不是唐浩明说的,而是袁世凯送过杨度一块匾,上面写了这四个字(原文是“旷代逸才”),我觉得这个“逸”字有些皮里阳秋。民初有个特色,很少有人信仰某种主义至死,大家加入什么党都可以,投靠谁似乎也都可以,标准只视乎能否实现自己的抱负(名利也是一种抱负)。要说坚持,大概只有张勋与康有为一直不变。这种时代,可以比拟战国与三国,正是王纲解纽、价值观天翻地覆的转型期。杨度信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直秉持“帝王师”的目标。现在的知识分子,想当帝王师的,正亦不少。杨度只是做得比较露骨,运气也不算太好。

问:杨先生为什么要书写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答:历史没什么用。你想向历史要的,比如励志、明智、知兴亡,BALABA-LA,其实历史不过是哈利·波特里的那面魔镜,照见的是自身的焦虑与欲望。我读历史、写历史,理由极简单,就是想搞搞清楚,我们现在的制度、习俗、心态,是经过一个怎样的过程变化至今。在我眼里,历史充满了有趣好玩的因子,看过前人的一生,感觉自己也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跟看戏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历史不是影戏,没有拍得好坏的问题,它真实而复杂地堆在我们的来路之上。

参与本期微访谈的@王者之风166_fm8、@福州心理咨询师李贤圣、@烽火_扬州,当然,尤其是@磐石小姐,都将获得《民国了》样书一本。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