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熙慧 通讯员 肖书平 文/图
本报讯 昨日上午7点10分,三明明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技术人员,在闽江上游流域沙溪河漁塘溪中,监测到3只正在觅食的灰鹡鸰(jílíng),是今年第一批观察到的境内冬候鸟。与去年的首批冬候鸟到来时间9月4日相比,今年首批到来时间推迟了6天。
据了解,这些冬候鸟繁殖于欧洲至西伯利亚及阿拉斯加;南迁至非洲、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每年入秋到西南、长江中游、华南、东南以及海南岛和台湾进行越冬,次年4、5月飞回繁殖地。
灰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中小型鸣禽,体长约19厘米。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体型较纤细。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每窝产卵4~5枚。
此次观测到的地点位于明溪县附近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是候鸟们最容易找到补给的地方,这里历史上就是候鸟南迁北上的停留地,每年都有大批鸟类在此停留,成为候鸟们必经的栖息地。为了给长距离飞行储备能量,候鸟们需要在这些地方中转,停留少则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时间,等待有有利风向时再次起飞。三明市很多的林区是候鸟迁飞的一个重要中转站,每年冬天农历的“立冬”至“小雪”和次年的春分季节,它们会在这里集结、补充能量一段时间,然后继续迁飞,这里是它们的“加油站”和“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