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1999年从部队退役到福州打工,整整13年,蒋小林从未回家过中秋节。对这位32岁的建筑工人而言,连接他和家里的唯一纽带,就是在中秋前,通过邮储银行异地汇款,往家里寄点钱,让家人买点好吃的。
今年,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和本报联合发起的“邮储·异乡中秋梦”活动找到了他,他成为“中秋异乡人”的第二位代表。跟其他中秋节无法回家团圆的人一样,他可以获得由邮储银行赠送的一餐价值800元的中秋宴。
当然了,作为固定的“中国味道”——月饼,昨天我们已经通过邮政快递,替蒋小林寄到四川广元老家。那里有他的父母,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温暖最 在工地上收到了月饼
昨天下午,在福州秀峰路边的一处楼盘工地,我们找到了蒋小林。这个精瘦的四川汉子,早年曾是一名军人。1999年退役后,他来到福州打工。从学徒开始,泥水、油漆、木工和水电,工地上的所有工种几乎都做了个遍。6年前,他跟七八个相熟的工友一合计,拉起一支小工程队,当上了“包工头”。
说是“包工头”,其实白天黑夜的还得亲自干活。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楼前,乘坐工地升降机,晃晃悠悠地到了19层。从脚手架的隔板上踩过去,绕过一堆管子和电线,才到了蒋小林工作的地方。他正站在三米多高的脚手架上,忙着在墙上布线。“呵呵,手太脏了。”他有点不好意思,“也没地方招呼你们坐下。”
顾不得寒暄,邮储银行的工作人员先把月饼拿出来,就在工地上递给了小林。“你们想得太周到了。”小林挺感动,出门在外十几年,只有春节他才会买上年货,大包小包地扛回家,平时像中秋最多打个电话。没想到今年,是我们帮他惦记着给老人家寄了月饼。
最自豪 邮政汇款盖起了老家三层楼
出外谋生十余年,小林最得意的,就是2008年在老家盖起了一座三层楼。“老房子是砖瓦平房,四五十年了,到处漏水。”小林说,当时正好碰上金融危机,水泥钢筋的价格都下跌了,他一琢磨,趁着行情好“抄底”,让二老也住得舒服一些。
盖房子花掉了他10年的积蓄,这笔钱是通过邮储银行异地汇款寄回家里的。他跟邮储银行的工作人员打趣:“别看我们今天才见面,打交道已经好多年了。”事实上,从打工开始,小林每个月都会往家里寄点钱,从早期的两三百元,到现在的每月1000元。
之所以选择邮储银行汇款,原因很简单。二老住在乡下农村,除了邮储银行,其他金融网点很少。而且邮储银行汇款不需要对方开账户,只要填写对方的名字和住址。钱到了,工作人员还帮忙把取款通知单送到家里。对没有多少文化的二老来说,这种近乎“傻瓜化”的操作格外方便。
房子盖好了,毗邻马路,贴着瓷砖,添了新家具新家电,是全村最漂亮的房子。时至今日,这位自小离家的打工者,提起乔迁当天的热闹场面,仍然很满足。
最憧憬 有房有车,把孩子接来念书
小林有个6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都在老家,马上就念小学了。提起这对孩子,小林就觉得很愧疚。
“孩子对爸爸妈妈印象不深。”小林打电话回家,孩子也不知该跟他说些什么,经常搞得大人小孩都很尴尬。今年暑假,小林把女儿接到福州来住了一个月。虽然工期很赶,他还是挤出时间,陪孩子去了西湖公园、江滨路和海底世界,还吃了肯德基。刚来的时候,女儿还有点拘束,但很快就黏着小林不肯撒手了。临走的时候,哭着说不想回去,把小林也弄得眼泪连连。
“希望将来可以做出个样子,把孩子接到福州来念书。”小林说,这是自己最大的愿望。“我们都是80后,只要肯干,一定能行的!”
不过眼下他还想不了那么远。马上中秋了,他要张罗着给手下七八个工人,每人发两块月饼。当天晚上,照惯例要找个大排档“撮”一顿。当然,最重要的是,把答应好的衣服和巧克力,给孩子们寄回去。用的,还是邮政快递。
“我们很高兴,蒋小林和他的工友们都选择了我们的服务。”邮储银行相关负责人说,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在外打拼再苦再累,也是为了给家人谋一个更好的生活。他们省吃俭用,把存下来的工资寄回家。这种亲情和大爱,正是邮储银行倡导的“中国节”的核心理念。
鉴于外来务工人员的老家住所多分布在中西部乡村,而邮储银行因为先天优势,服务网点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城乡,其中按址汇款无需收款人开立银行账户,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农村亲属来说,这是他们的较好选择。
该负责人称,目前邮储银行还独家提供取款通知单邮政投递服务,以及投单回执、附言、短信通知等附加服务,保证了农村用户可以及时收到钱,感受到亲人在远方的挂念和孝心。